
【摘要】本文从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概念、要素、目标、基本假设、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概括介绍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渊源
(一)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现实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产生的现实依据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资源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一些诸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城市建设、能源危机、文化教育等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其中,环境问题是引发社会责任会计的直接原因。(田昆儒,1991;张思强,1993)
2.社会与公众问题
在个体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由于忽视了社会及公众利益,造成了社会诚信、劳动者的安全及健康等多方面的隐患。这些隐患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应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通过企业合理承担量化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进而创造一个健康、有序、诚信、文明的经济发展环境。(许家林,1997;李昕,2002)
3.经济运行问题
只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会计就有产生与发展的必要,即经济运行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无论社会责任会计内容,还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及产生方法,都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人们对社会责任予以计量、反映的一种认识。当然,从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的内容看,任何国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都会遇到,我国也不例外。(刘长翠,1997)
4.相关法规的要求
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在内罗毕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其目标是“处理好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订有远见的总体战略对策,才能达到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目的”(王丽新,1998)。我国也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资源法规,在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建立社会责任会计,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法院、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执法监督部门,作为这些部门检查、监督企业执法情况的依据,对确保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文娟,1998)
(二)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这一学科的理论渊源甚为久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1.相关概念的产生
西斯蒙蒂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克拉克在其1923年出版的《管理成本经济学》中提出了“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概念。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概念。以上无论是“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簿记”,还是“社会价值”、“外部经济”概念,其共同特征都是与“社会”或“外部”相联系,从而使这些传统的概念从“企业”扩展到“社会”、“外部”,为会计从“企业”拓展到“社会”奠定了概念基础。(王丽新,1998)
2.相关理论及其成熟
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派新的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观念。这种会计的服务对象不是股东,而是面向各个社会集团。这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冯巧根,1992;陈玮,1994)。福利经济学派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一项义务,而且只有在实现诸如环境保护、增进人们福利等社会目标之后,还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才能说明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吴俊,1994;张亚梅,2001;王雪芳,2004)。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庇古的“外部效应”理论和科思的社会成本理论等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学基础(宋献中,1992;秦勇,1995)。会计受托责任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前提。随着现代会计受托责任范围及其具体内容的不断拓展,其受托责任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这充分展示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会计试图反映和揭示企业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过程。(陈文华、石敏宅,1997;蔡昌,1998)
3.相关学科的兴起
(1)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介于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周龙,1997)。(2)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在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日趋严重,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难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经济分支学科(王丽新,1998)。(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企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随着社会伦理观和价值观的完善,要求企业不仅要提高经济效益,还应提高社会效益,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样传统会计必然会延伸到社会责任会计。(蔡昌,1998)
二、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30余年来,西方国家有些会计学者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因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表述有一些差异:
1.有的学者从它控制的对象和主体去认识,认为有以企业为控制对象的社会责任会计(微观社会责任会计)和以国民经济为控制对象的社会责任会计(宏观社会责任会计)
微观社会责任会计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计量报告(吴俊,1994;邓小洋,1996;王丽新,1998;阳秋林,2001;刘秀琴,2003;王雪芳,2004)。典型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政治、社会、经济相联系,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的社会贡献、经济贡献、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等加以确认、计量,并以报表形式披露,给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王丽新,1998)
宏观社会责任会计指整理、衡量及分析政府和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裘丽娅,1997;陈学轼,1998;姚正海,2003)。典型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从宏观经济观念出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它本质上属于宏观会计的范畴,是20世纪70年代所产生的一个新的会计分支。(陈学轼,1998)
2.有的学者从它反映的内容上去认识,认为有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
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只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潘清平,1995;蔡昌,1998;许家林,1999;阳秋林,2001;鲁慧慧,2004;王雪芳,2004)。典型的表述为:通常所说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微观角度来说的,即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心,采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主体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王雪芳,2004)
广义社会责任会计既反映经济责任又反映社会责任(吴俊,1994;秦勇,1995;王丽新,1998;仲修伟,1999;刘秀琴,2003;刘华,2003)。典型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对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的反映、衡量、控制、分析和揭示(仲修伟,1999)。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政治、社会、经济相联系,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贡献、经济贡献、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等加以确认、计量、报告。(周龙,1997)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1.大多数学者(宋献中,1992;秦勇,1995;邓小洋,1996;吴善华,1997;陈艳萍,1998;李昕,2002;王雪芳,2004)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计量、计算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净社会贡献额的最大化;具体目标是真实而公正地向外部及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将其广泛地用于政府、公共利益团体、新闻媒体、法律机构等一切与企业发生联系的团体或个人(甚至包括职工及消费者)的经济、法律、个人消费、就业及新闻导向等方方面面的决策。
综合以上两种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以概括如下:(1)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净贡献;(2)帮助决定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否直接影响相关的资源,是否与共同的社会准则全面一致;(3)以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目标、政策和计划以及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等方面的信息。(吴俊,1994;宋献中,1992;许家林,1999)
2.也有一部分学者从传统会计目标的拓展出发来阐述这一问题。他们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福利经济学派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传统的会计计量和报告目标显得过于狭窄,它并不能反映各社会团体的利益,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由此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会计可以为各有关社会集团同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扩大传统的会计职能。(蔡昌,1998;张亚梅,2001;朱伟平,2005;阳秋林,2005)”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
1.绝大部分学者(宋献中,1992;吴俊,1997;李昕,2002;姚正海,2003;王雪芳,2004)认为,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假设,在继承的基础上修订
会计主体假设:假定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一般是指相对独立的盈利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记录和报告的是该主体对其他社会各分子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下,会计主体应当根据特定的个人、集体或组织的经济权益来确定,它反映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正是由于企业继续经营,社会责任会计才有必要记录、计算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社会责任会计所采用的方法是以企业继续生存为前提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的目的就是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企业日常发生的活动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定期计算、分类、汇总,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
多种计量单位并有的假设: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单纯利用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它必须广泛使用劳动量、实物量和其他计量形式,对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全面的记录、计算。
2.也有部分学者(赵娟,2005)提出了创新
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价值和价格,于是企业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即仅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付费,而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破坏纳入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中。但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社会责任会计不适用于劳动价值理论,但适用于边际价值理论。
(四)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社会责任会计的一般会计原则是对会计活动一般规律的认识,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遵循一定的原则,是开展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基础。
绝大多数学者(宋献中,1992;朱勇,1998;蔡昌,1998;李昕,2002)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社会性原则。要求企业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企业进行考评,在核算中应把社会净贡献作为首要指标。2.真实性原则。企业应客观、如实地按事物本来的面目反映一切会计事项,不得有歪曲或有主观成分,会计事项是可供检验的。3.政策性原则。会计活动应遵循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有所反映。4.一致性原则。企业不能为达到某一临时性目的而擅自改变会计处理程序、方法等,以利于进行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
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补充,认为其还应该包括:1.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对主动的披露尽可能多的社会信息的企业,社会公众和政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姚正海,2003)。2.充分揭示原则。即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信息使用者,力求全面,不要隐瞒企业某些对社会不利的信息。因为每增加一个相关信息都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相应减少风险的程度(吴俊,1997;蔡昌,1998)。3.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就可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采用一次“算总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4.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阳秋林,2005)。5.及时反馈原则。社会责任会计——应及时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加以反馈。特别是在企业履行情况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进行控制和决策,以保证企业的信誉,维护企业的社会效益。(文建平,1999)
其中,姚正海(2003年)还提出了以下观点:1.可控性原则,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范围内的经济责任负责。责任会计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行分权管理责任,只有在分权的条件下,才能准确确定责任单位的可控责任。贯彻此原则需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基本是可控的,不存在不能落实的经济责任;(2)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决策权统一起来,做到谁负责谁管理;(3)对涉及两个以上责任单位的经济事项,必须科学划分,明确责任。2.灵活性原则。社会责任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很广泛,要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核算内容和方法,不仅可以使用历史成本计价,还可使用环境机会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价方法。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根据本国实际状况,先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试点,逐步完善,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3.预警性原则。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不考虑社会目标的环境之中,结果牺牲了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应在讲究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以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能够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