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方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另一方面企业运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来控制企业的资产价值。文中通过现实例子说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减企业利润,并提出几点措施来控制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 增减企业利润 措施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利的方面:首先,资产减值准备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短期投资,无形资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以及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我们知道应收帐款存在着不确定性,可能无法收回,因此就有必要计提坏帐准备,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以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故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次,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对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资产有充分的了解,有利于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加强对资产的管理,从而更好的使企业资产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弊的方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比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以依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是更多的是根据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因此,在运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时,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控制企业的资产价值。在哪些资产上应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企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有企业政策选择权,即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也可不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在计提比例上有较大的空间。
一、下面通过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为例具体说明上述问题。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者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百分之十及以上),应按单项投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题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计提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甲、乙、丙等多种类别,其中甲分A1、A2 两种,乙分B1、B2 两种,丙分C1、C2 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几家,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300元,A2为300元,甲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400元,B2为300元,一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丙类合计委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900;匪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二、下面通过现实例子说明上述的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报表的问题。
(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TCL通讯(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发布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其中包括少计坏帐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讯亏损17984万元,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戴上的帽子或被摘牌的危险。而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
(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当然每到年报公布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形色色的亏损企业,亏损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其中原因之一是企业资产缩水形成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造成的。
ST鲁银(600784)在2002年度报告中显示每股收益-1.07,亏损额高达2.65亿元。实际上鲁银投资2002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对外投资等资产方面的巨额计提高达1亿元,使得管理费用剧增。这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为此也带上了ST的帽子。由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追溯调整公司将2001年378 万元的盈利也调减为亏损2490万元,连年的亏损使其成为了交易所首次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的企业之一――*ST鲁银。尽管巨额计提增加了当年的费用,却降低了来年的费用。鲁银投资2002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实现每股利润0.03元,净利润718万元。
事实证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经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砝码。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达到自身的目的,其实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资者。
三、下面提出几点措施来控制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报表的行为。
(一)健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判断因素,因此,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显得尤为重要。从已披露的2004年读的财务报表来看,不少上市公司虽然披露了计提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但是计提依据、计提方法几乎只是对《企业会计制度》中相应条款的重述,很少结合企业自身监制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这样只是“照猫画虎”,可靠性值得怀疑。所以我认为,在当前无法分出利用资产减值认为调解利润的情况下,加强相关信息的披露是有效遏制兰用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手段。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本期减值准备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说明。在全额计提或计提金额较大时,还应说明具体的理由、涉及项目今年额大小、对党企业及产生何种影响等;特别是以前年度计提而在本年度转回的,除要披露转回的金额外,还应召忠说明转回的原因及原先计提的依据及合理性等等。必要时还可以要求中介结构出具针对八项计提的全部或重要单项内容的专项报告并及时披露,让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操纵无容身之地。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会计诚信度。会计诚信与否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提升会计诚信度,才能从思想上遏制企业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以致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会计诚信度的途径有: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人员;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体系;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监督体系。
(三) 健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造假惩罚力度。在市场经济下,仅靠教育和制度规范,是不能保证理智型诚信长久进行,所以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性。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法》、《商业欺诈法》等,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从立法上对造假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使其付出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甚至判刑的惨重代价;从执法上加强财经法律的法规在公司方面的权威性,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家禽企业信用和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监督管理,把会计法真正当作法律。
(四)为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操纵利润,打消企业存储“甜饼罐”的动机,可以考虑借用美国FASB的 “棘轮政策”,也就是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恢复。因为减值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后,就应当以其扣减减值损失后的公允价值作为其新的成本计价基础,这一成本应当与其他没有减值的资产一样,不确认其增值。况且,与徐减值准备转回容易引起报告盈余上的“反复无常”,为管理当局调控利润打开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综合2004年第11期 《计提减值准备的利与弊》涂铁珍
2.《浅析资产减值准备》中铁物资集团公司 勒霞
3.《财会月刊》2004.A8《提取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