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已走上效益审计之路,而大多数欠发达国家仍停留于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阶段。李金华审计长(2003)在《对20年来审计工作的思考》中认为,我们目前只抓了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效益审计在我国尚未开展起来。为推动效益审计的发展,发挥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他在2003年8月的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提出,我国目前提出和探索效益审计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随后,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效益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为效益审计的深化、提升效益审计成果指明了方向、打牢了基础。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效益审计的正式开展是以2003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开展的效益审计属于探索、尝试,是经验积累和理论探讨阶段;而在其之后的效益审计则是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李金华审计长专门总结了近些年对效益审计的实践:“一是注重投资效益,加大了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二是关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了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力度;三是选择特定荐,开展了专门的绩效评估。”
目前效益审计已在全国各地审计机关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并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果,而理论界对效益审计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自2003年至2007年5月,我国各类期刊上以效益审计为篇名的理论文章达491篇,仅2006年全年就有176篇,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形成已指日可待。
不过凡事要从正反两面去考虑。在惊喜于效益审计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优异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间存在的不足,而唯有补其不足,才能寻找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那么,目前的效益审计不足是什么呢?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呢?在此,我仅提出一处以供审计同仁批评。
根据十多年的审计经验,我认为,无论何种审计均要讲求效果,经济效益审计亦不例外。经济效益审计的效果体现在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方面。经济效果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可以看的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社会效果关系民生疾苦,他体现于社会公众的内心中;环境效果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可以经由空气、水质等外在物质而验证。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效果是单笔资金、一两个年度可以体现的吗?显然不是,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积淀方成。因此,审计的时间范围是效益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细究我们目前的审计实践和理论,均把该问题忽略了。或者是谈效益的评价标准,或者是谈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但唯独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忽略了,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最有可能的是,被审计单位把往年资金产生的效益认定为被审计资金的效益,从而混淆视听,蒙昧审计人员。
我国审计机关实施的效益审计主要突出于“资金”二字,且时间限于最近一年或追溯到往年,但实际操作却是注重最近一年的资金,因为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假设:最近的资金才能揭露近期政策、体制和制度上的弊端。实际上,这是在合法合规性审计中形成的惯性思维,而在效益审计中则不再能够适用。如前所述,效益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方能体现,资金要借助于一定的项目才有所依托,所以在效益审计中,我们要突出“项目”二字,以过去两三年的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如此才能真正评价财政资金的效益和项目的效益。(作者: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 肖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