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征求意见稿在有些方面堪称实现了重大突破!”北京同仁医院财务处处长侯常敏在接受《中国会计报》采访时语带兴奋。
在新医改背景下,新《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对长久以来困扰医院的有关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固定资产折旧概念不清、医疗和药品收支不配比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更加国际化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学研究所总会计师徐元元看来,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药品收入并入了医疗收入。
目前,我国医院的收入分为三大块,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而根据国际惯例,医疗收入包括检查费、治疗费、药品费等。医院的药品支出是和卫生耗材一样的医疗行为,因此,应该并入医疗收入而非单列。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对药品收支反映得不够真实,虚增了药品收支的结余项。”徐元元解释说。
此前经常为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发愁的侯常敏这次总算松了口气。因为征求意见稿提出,医院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且折旧额应分期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一直是让医院财务处处长们头疼的大问题。
“以前每次开职代会,我都要向大家解释,医院其实没有那么多钱,因为我们没有计提折旧。”侯常敏说。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公允。但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并不直接计提折旧,折旧以修购基金的形式体现。
侯常敏举例说,5年前,医院花费500万元购置了一台大型设备仪器,现在,设备已经报废但还未办理报废手续。按照现行制度,该项固定资产却要在报表中仍按500万元的账面价值进行反映,这明显不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
期待通用性
几年来,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而此次,征求意见稿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
“大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多现实矛盾催生《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这是这次改革的最根本性原因。”徐元元说。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发布于1998年,迄今已经执行10个年头。今天看来,10年前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明显呈现不适应性,难以满足新医改背景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使在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院也面临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社会效益的迫切要求。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需要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一些过时的规定进行改革。
医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活动也需要和银行等其他单位建立联系,而《医院会计制度》中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规定带来很多误会和不必要的解释。《医院会计制度》也可以吸收借鉴企业会计中一些合理可行的做法。
此次征求意见稿首次要求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也从另一面隐喻了这一趋势。
侯常敏表示,希望新《医院会计制度》能够像企业会计准则一样成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让政府监管部门、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信息用者都能看懂。
细节仍需探讨
“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相比,征求意见稿进步了很多,但有些细节还需要继续探讨,比如医院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的确认、科研基金款项的处理等。”徐元元说。
而侯常敏则认为下一步新旧制度如何接轨同样关键,“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在新旧制度接轨时,怎样将固定资产金额由原值变为余额?是通过账面法还是价值法呢?”
记者获悉,财政部会计司将于下周在武汉召开关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的研讨会,一场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思想盛宴即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