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对策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对策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聚集了大批的科研人才,除了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现状
  (一)科研经费总规模逐年快速扩大
  国家、高校、企业等对科研经费投入逐年上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加,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力度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总支出达到15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与当年GDP的比例为1.31%;2004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1966.3亿元,与当年GDP之比为1.23%;2005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450亿元,与当年GDP之比为1.34%;2006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943亿元,与当年GDP之比为1.41%;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达到3710亿元,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递增22.3%,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2006年的拨款额达1689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1009.7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78.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其中浙江省财政科技拨款为6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9%。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的大部分资金被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享有,只有少部分用于企业。
  (二)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呈现多层次、多元化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和渠道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既有纵向科研经费,包括国家、省、市的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下拨的科研经费,各高校为自设科研项目安排的科研经费以及高校为纵向科研项目配套拨付的经费;也有横向科研经费,包括与企业、团体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取得的科研经费。由高校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合等带来的收入占高校整个科研经费的比重逐渐增大,已超过国家财政拨付的科研经费,使高校科研工作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也日显复杂。
  (三)科研经费投入相对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主要是集中在前沿高新技术,在信息、材料、空间技术、环境科学方面的投入比较充分,但应用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少,面向经济建设的研发投入则更少,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成了应用技术领域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2006年,我国科研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2%、16.8%和78%,其中只有10%左右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企业的比例为30%左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科学研究与试验的参与度比例较低。在经济建设领域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而在大量创造GDP的经济建设领域研发投入却不多,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科研项目成果质量下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少,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技术有8万多项,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然而,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约20%,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大约在5%-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由于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直线下降,尤其是自然科学类课题更为严重。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经连续4年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经连续6年空缺,重点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均价,2004年比2000年减少了近一半,而技术合同均价减少了三分之一。2006年教育部门的统计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如排名在部属高校科研经费前20位的重庆某大学,从1996年到2005年,该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增长了10倍,而专利申请数仅增长了1倍,发明专利数增长更不明显,只有寥寥10多件。
 二、问题
  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院校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但审计和检查发现,少数院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影响了科研成果质量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到位
  目前,在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认识误区,一部分高校领导认为拿到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因此只注重科研项目数量与规模,对科研经费监管却不够重视。科研管理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的工作,认为只要课题经费能进入学校财务帐上就可以了,至于科研经费开支的情况如何,是否合规,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只要进行简单的收支核算, 忽视了对科研经费支出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核。一些科研人员也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个人能力和学术声望取得的,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应由科研人员支配,学校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无需过多干涉和监管。同时,许多科研人员不懂得财经纪律和会计法规,致使科研经费支出混乱的现象有禁不止,导致科研经费滥用严重。
  (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科研项目以课题组作为基本活动单位,也就是说科研经费的使用是以课题组作为核算对象。课题负责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负责课题预算的申报和执行,而课题负责人往往是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一般不强,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淡薄,认为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申报项目,因此仅凭经验估计,盲目罗列,很少作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也不请财务部门人员进行财务指导,编制的预算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预算没有全面真实反映项目成本、虚列经费支出项目、预算不够细、虚高申报等等,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作用和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并成为科研经费不合理支出的直接因素。
  (三)日常报销把关不严格
  长期以来,由于财务部门没有熟练掌握科研项目的预算标准,或在核销支出时项目预算管理不严格,致使科研项目中招待费、电话费、日用品、劳务费支出比重过大,将科研经费支出转为生活支出,致使项目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不论科研人员还是科研管理和财务核算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尺度一般比较宽松,形式审查重于实质审查,报销“不真实”和“偷梁换柱”的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为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到商场购买日用生活用品,却开具复印纸、办公用品等购买发票,堂而皇之地通过不真实的凭据报销,更有人则向亲戚、朋友索取票据来报销,使科研项目成为“圈钱”项目,从而滋生腐败,造成科研经费流失。
  
  (四)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
  高校大多数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学校的人员经费统一列支,其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只包含外购商品、服务的费用以及提取的、用于科研日常管理工作的项目管理费,而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使用学校的房屋、仪器设备、实验材料、水电等费用大多数学校都没纳入科研成本,也没有向学校缴纳一定的使用费,通常在学校教育事业费中列支,不能正确地、完整地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五)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开支审批实行课题负责制,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无须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申购,直接由课题组自行购置,从而导致对固定资产的重复采购,有些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很大浪费。虽然学校要求课题组在购置固定资产后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手续,但由于学校对这些资产日常管理不严,固定资产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往往不上交,也不用办理资产交接手续,有的科研人员甚至把一些仪器设备像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拿回家,供家人使用,固定资产变为个人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
  (六)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未进行绩效评价
  目前,许多高校对科研管理重点放在争取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忽视了对项目结账的管理,结题不结账现象突出,增加了经费管理成本,而且还导致科研经费沉淀,使得有限的科研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2003年国家审计署对13所院校进行的审计调查发现,有17000多个科研课题结题,但却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结账,结存资金3.69亿元。对于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忽视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忽视对科研经费使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三、对策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因此,各高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科研人员的财经法规和财务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自觉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加强学校主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增加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知识。明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与协作,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