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亟需寻求加强内部控制的方式与对策。
一、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迈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对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秩序尤为重要。目前相当一部分行政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执行也不得力,在建立时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
(二)对预算重要性认识不够。编制预算缺乏预见性,致使一些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项目预算编制没有与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造成预算内申报的项目不能执行,而要执行的项目却没有编入预算。同时一些单位没有按照预算列支的项目、范围、金额来执行预算,预算约束力不强,造成部门预算中各项目之间混用,并时常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三)资产管理松散,不适应新公共财政体制管理的要求。资产管理未紧密与预算管理联系在一起,重钱不重物,片面追求财政资金。在资产配置中存在随意性,与本单位实际工作结合不够、导致配置的资产利用率低,甚至闲置。在采购中未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造成资金浪费。
二、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与具体对策
(一)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在行政单位中,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与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与审核某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与记录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与记录某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为了使所有有关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那些委派给各人的任务、职权和责任的界限以及所有的方针程序,行政单位应根据单位内设机构及职责,明确各自职权范围,规定财务工作流程和内部审批程序,并结合系统流程图来反映,最好是以内部正式文件或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来规范和明确。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一般授权”是对办理经济业务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的规定。如费用报销签字的授权,签订一般经济技术合同的授权等。“特定授权”是对特定事项的操作,如对价值较高资产的委托管理等的授权。同时对于重大事项应经领导集体决策。为了保证对授权批准控制,必须明确每项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建立授权批准检查制度。
(三)会计业务记录控制
会计业务记录控制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内容。会计凭证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控制等。会计账簿控制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及时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内容应当符合国家会计法、会计准则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
(四)强化预算管理、控制和监督
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二要推进项目库建设和管理,加强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探索项目支出标准和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安排项目预算。三要加强预算监督,严格预算约束,进一步加大财务检查力度,对预算使用出现明显违反预算管理要求和规定的单位,采取必要措施来惩戒,切实提高预算管理质量。四要做好预算执行的反馈,对预算执行拖延或超额执行的应查明原因,仔细分析,并在以后年度预算中加以改进。
(五)强化外部监督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应结合专项检查工作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等进行检查与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应结合财政预算监督、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大工程项目审计等,从外部督促行政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三、加强内部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国家有关部门所颁发的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只能说是从总体上给予了一个框架,行政单位应以法律为准绳,以行政规章为标准,以有关会计及相关制度为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应切实可行,应便于各部门和职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从全面性角度来说,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环节和关键点越多,采取的措施越复杂,控制越严密,其控制效果越好。但是,行政单位控制的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支付的控制成本也就越高。一般而言,各种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序所需支付的成本不应超过发生错误或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三)强化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行政单位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