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电算化审计的本质是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是针对这些文字记录而言。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信息集中存贮在磁性介质上。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一般表现为对人的控制,强调职责分清、相互牵制,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纸面信息进行人工核对与检查。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且多数情况以计算机内部控制为主。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审性不强
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未能考虑审计的需要,可审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提供审计所需数据接口,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与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而且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电子资料的获取成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瓶颈。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发上没有考虑在应用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以对系统的交易进行连续监控,方便审计证据收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没有很好的考虑审计需要,未能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由于保密等原因,厂商或者使用单位一般不提供详细的系统开发资料(如数据库表结构、系统设计说明书) ,这样不利于审计人员对系统软件的整体评价、有效的采集和转换审计所需的数据。
(二)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接受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专业组织和职业资格不断出现和扩大。但是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是:
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而原有的审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参考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由于国内信息系统集成程度不高、客观应用环境的差异以及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不能完全按照此标准。
缺乏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人才队伍。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因此,我国必须加强专业审计人员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队伍。
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完善策略
注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数据处理电算化的初期, 人们对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随着计算机应用在数据处理中逐步扩大, 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 使审计人员认识到有必要对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 即信息系统审计。 积极尝试网络审计。所谓网络审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监控与访问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证据, 开展审计工作。实时监控和网络审计就是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的新发展。在网络化条件下, 审计人员只要取得相应的权限, 即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被审单位的经济与财务数据, 进行相应的审计处理和调查, 函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 审计工作的安排、协调、指导和检查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努力开拓网站认证业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易场所虚拟性和交易的信息和证据的无纸性, 人们对网上交易顾虑重重。电子商务通常依赖于网络, 顾客只能通过其网页了解有关情况, 无法确定网站的安全性、交易的有效性和交易中机密信息的保密性。因此,开拓网站认证业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孙强.信息系统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汪路明.论信息时代审计技术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