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宗舜 沈芳
一、我国的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人民银行在转换机制,强化货币信贷集中管理,拓展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宏观金融调控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已正式成立,外资银行已在我国登陆,它们的业务在逐步开展;(3)四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4)金融立法有了加强,如票据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已陆续出台;(5)外汇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外汇市场初具规模,外汇期货交易正在试行;(6)企业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工作已由三省三市扩大到全国范围,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也可上市交易,全国证券市场已逐步建立;(7)商品期货交易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表明我国金融创新的环境正在形成。
然而,国际金融创新只是近年来的事情。由于时间短,世界各国对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法律规定、会计准则等还缺乏充分认识,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在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时,不能照搬,而应该结合我国金融业现状,采用以下策略:
(-)对衍生金融工具要有选择地、分步骤地采用
各种衍生金融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风险小,容易掌握;有的难度大、风险高。所以要结合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有选择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并建立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中长期规划。在中期规划中,可使用那些容易掌握的。风险较小的工具,如:票据发行融资、互换等业务;在长期规划中可使用那些难度大、风险高的工具,例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
(二)要进行逐步试点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可采用试点办法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对参与的金融机构应有所控制,通过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广。
(三)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市场不完善会给衍生金融工具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内地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大制约条件,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在活跃的、完善的市场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优点,因而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市场。
(四)追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
深入了解、学习、掌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技巧、风险管理办法、会计处理原则等,借鉴别国经验,使我国金融创新逐步走向世界。
二、面临金融创新新局面我国会计存在的问题
1993年7月,我国实行了全国的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的靠拢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致力于这项工作。我国会计在向国际靠拢时,就必然要考虑国际会计的新动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创新也正在起步。因而,在金融创新工具开始运用的今天,我国现行会计就明显出现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问题
我国会计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都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比如,购进一批股票,以其取得成本入账,而当持有股票时,虽然股市活跃,股价变化很大,但在报表中是以历史成本反映,只有等到股票出售后才确认损益。这种处理使企业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当然,在目前我国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较少、种类单一、金额不大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也并非不可,但当金融创新日益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金额日渐增大时,这种处理就难以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信息披露的问题
我国财务信息披露主要是运用会计报表系统,对报表附注等其他信息披露方法不够重视。这样,要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只有通过主要是历史的成本信息的会计报表,而我国现行报表上,却很难找到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因而,我国会计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是很不够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表是披露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在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查是个薄弱环节,比如,审查股票投资时,只审查股票的历史成本是否真实,其核算是否符合企业会计的准则,而对股票的其他信息,特别是准则未作规定的(如市价),却基本没有涉及。另外,在金融机构中,由于金融创新工具属于表外业务,审计往往将其作为次要的部分而被忽视,甚至根本不予以审计。
(三)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得到大力加强,但由于会计人员多,社会对会计人员需求急剧膨胀,以致仍然存在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甚至许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会计只要作好账,把报表报出就行了。”金融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对它的会计处理也很复杂。因此,针对这样复杂难症的会计处理,我国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影响应采取的会计对策
面对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局面,我国会计如何变革和适应?我们认为,目前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行展开。
(一)先从会计信息披露着手,改进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力度
1.可在资产负债表上将衍生金融工具单列并采用加括号注明的方法,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到期目及其公允价值等简单情况。
这种做法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很少的单位,按衍生金融工具名称单列于报表项目下是可能的。我国有许多这样的单位或企业,这些单位或企业由于其主要经营目的不在于此。所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只是偶尔作几次,其目的大都为了投机。不过,这些业务虽小,但有时金额却很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相当大的影响。
2.对会计报表附注、补充报表和附表等方法的运用。
我国的会计报告系统对附注等方法运用不够。报表附注只披露一些个别的或有事项等少量的信息,比如,要求对贴现的应收票据在报表附注中反映。而在对外公开的信息中,补充报表与附表等方法几乎没有采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在现行会计报表中确实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因而只能借助报表附注、补充报表等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所以,我国会计应加强对附注等方法的运用。目前,我国在会计具体准则的研究中,已经开始重视报表附注,比如,在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期货(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期货结算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下列与期货交易有关的事项:(1)风险准备金的本期计提及本期使用金额;(2)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3)套期保值会计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
期货经纪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该披露下列与期货交易有关的事项:(l)交易损失准备金在本期计提及本期使用中的金额;(2)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3)本期保值客户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
期货投资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下列与期货交易有关的事项:(1)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2)本期内通过平仓及交割实现的交易盈亏金额应分别予以披露;(3)进行套期保值的期货投资企业还应增加披露下列事项:①被套期保值项目的性质及金额;②套期保值合约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浮动盈亏金额;③本期内通过平仓及交割实现的交易盈亏金额应分别予以披露必本期内已与被套期保值项目进行配比递延交易盈亏金额。
3.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纳入到具体审计准则中,特别是在目前应改进对股票、债券及期货的审计工作。
(2)审查各项衍生金融工具的成本金额、公允价值、期限是否正确、条款条件及其变动情况有无存在问题等,同时将这些详细情况记录于工作底稿内,并将审计结果在审计报告附注中予以披露。特别是对那些账面数额远远大于公允价值或市价的衍生金融工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这些工具应审计它们按大于公允价值记账的原因,有无损失存在,如果损失很大,应建议调整。否则要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意见审计报告。
(二)逐步改进会计核算体系
第一步,在表外引入新的计量基础,比如:公允价值。其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已经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基础。在运用计量基础时,可先将计量基础运用于报表附往来揭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待时机成熟,可运用新计量基础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外核算。按照“抓大放小”的精神,要求大中型企业及所有上市公司,均应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对于一般的小型企业,可另行制订一套简易的、不分行业的综合会计制度。
第二步,力求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建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改进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逐步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反映。同时,研究和构造新的会计理论,指导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工作,发挥理论工作应有的作用。
(三)引导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及会计处理的相关原则,提高会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
总之,在我国建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目前,尽管我国对建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要求不甚强烈,但是,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我国金融创新的趋势,建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