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成本核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
通过分析海威公司案例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一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释放固定制造费用(因其他项目含义和内容相同,相减可抵消)。
假设:P1: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P0: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F1: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F0: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则:Pi-P0=F1-F0。
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其根本原因不能笼统的归结为是由于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造成,而是由于两种方法下,计人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水平不同。因为如果F1=F0,即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利润的计算结果都一样。
可总结出四条规律:
(1)规律一 P1-P0=F1-F0
当F1=F0时,P1=P0
当F1>F0时,P1>P0
当F1 (2)规律二 Pr-P0=F1-F0=完全成本法下计算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法下计算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
期末存货量为零,期初存货量也为零时,则:P1=P0
期末存货量不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为零时,则:P1>P0
期末存货量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不为零时,则:P1 (3)规律三如果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但期初和期末存货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费用相等时,则:
P1-P0=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
又因为: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所以:P1-P0=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
期末存货量等于期初存货量时,即产销平衡,则P1=P0
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时,即产大于销,则P1>P0
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时,即产小于销,则P1 (4)规律四如果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而且期末和期初存货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费用也不相等,则尽管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没有明确的规律,但在日常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中,仍可利用上述等式对完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配合使用。
二、成本核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思考
从海威公司的案例还发现:尽管该公司的销售额从2007年的3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5万元,但是在完全成本法下,其损益却从2007年的5.5万元降到2008年的3.5万元。销售及管理费用并没有发生变化,利润却发生下降。通过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编制损益表,可以发现,完全成本法下,2007年的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6万元)以期末存货的形式转移到2008年并由2008年完全负担(因为2008年不存在期末存货),致使在传统利润计算过程中,2007年的一部分费用由2008年负担,而2008年的一部分利润被转移到2007年,掩盖并扭曲了两个年度的真实经营业绩。即该公司2007年的畸高利润并不是通过真实的销售实现的,而是仅仅通过增加产量实现利润的虚长。因为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随着产品成本结转到下一个年度,从而“减少”了本年的费用,“提高”了本年的利润。
在完全成本计算方法下,一方面可能会促使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当年的利润目标,不顾市场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监管,可能会采取调整不同年度的产销量、通过操纵真实经营活动的办法进行盈余管理,规避“三年暂停、四年终止”的退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