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高职会计教育内容的突破与创新

高职会计教育内容的突破与创新

就目前会计人才市场看,呈现初级会计人才过剩,供大于求,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大量滞留,找不到工作岗位,“毕业就无业”。笔者身处高职会计教育一线,对此感受颇深。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职会计及相关专业生源持续走高,如何实现在市场定位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创新,改变会计教育理念,突破初级会计人才需求瓶颈,输送市场满意的会计人才,成为高职会计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每个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和努力的目标。
  
  一、实现高职会计教育理念的突破与创新
  
  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分为初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过去高职会计教育一直定位在初、中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上,随着会计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体系的成熟,中、高级会计人才教育层面的出现,我们应明确自身在整个会计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突破高职会计教育理念,区别于本科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会计教育,创新传统会计教育,突出“职业”特色,找准定位,把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移,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会计职业能力的应用型的初级会计人才。
  
  二、实现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突破与创新
  
  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立课程体系和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
  
  在教育目标上,我们过去很少关注社会的需求,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薄弱。会计教育者真正走入会计人才市场,掌握社会需求的其实潦潦无几,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教育的目标、专业的设置,学生的教育。于是就出现了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
  
  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想,“围绕市场设专业”。会计教育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校企联合、按照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从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订立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会计人才。
  
  三、实现高职会计教育内容的突破与创新
  
  高职会计教育应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改革创新。
  
  (一)创新课程模式,实现两种课程模式的转化—“知识目标课程模式”向“能力目标课程模式”的转化
  
  过去,我们的课程体系主要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段”式课程体系,教师也是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新的课程体系。坚持“围绕岗位设课程”,将课程调整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文化素质课、职业能力基础课、职业能力核心课和职业能力体验课”,突出职业特色和技能训练。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重组课程结构,按照实现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和层次的要求,推进课程的层次化、模块化建设。
  
  (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有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生成,每一过程都有其特有的规定和要求,所以说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高职会计教育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中心,“围绕能力抓素质”,“围绕实践抓训练”。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训教学,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架起实践教学的三个环节: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企业实习,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强化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会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财务管理及分析能力,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创新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传输知识为主,教师占据教学过程的始终,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成为分立的两个方面,学生上课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也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完善会计教学方法。就教学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就教学方法来讲,利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四)创新课程目标的职业化,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全面推行“双证制”
  
  会计这个行业实行的是行业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表明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技术等级。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高职会计教育是培养初级会计人才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可以作为必持证书,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落实“双证书”制度。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珠算技术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主体—“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突破与创新
  
  过去,有很多的高职院校一哄而上办会计专业,既无设施,更无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学生的会计教学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浩荡的外聘教师队伍,表现为没有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一些没有教师资格和专业知识的人混在其中,这也是造成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得不到市场需求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培养一支适应高职会计教育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既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又具有过硬实践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双证”会计人才的基础保障,是实施会计教育目标的关键。实现教师队伍的创新,就要使专业教师“走出去”,走进企业,走入实践,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练得自身好本领。另外,可以加强兼职队伍的建设,“引进来”,把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实践专家请进课堂,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这是我们输出高素质、强能力会计人才的保证,也是高职会计教育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