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高职《基础会计》教学课改思路

高职《基础会计》教学课改思路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金融、投资、物流等非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较为抽象、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是对其专业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则是其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对专业的兴趣。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以适应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高职会计类专业教师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来说,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材方面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基础会计》教材,名称叫法不一,有的叫基础会计,有的叫会计基础,有的叫会计学原理等。在教材编排上,有的教材内容与中职教材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就体现不了高职教材的特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有的教材不仅介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核算,还介绍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过程的核算,成为简写本的工业会计教材与商业会计教材的拼盘。有的教材不仅介绍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还介绍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中期报表等的编制方法。试想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学生,需要掌握这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么?另外,现实中有的学生连借什么贷什么都搞不清,还怎么能够激发他的兴趣去进一步学习这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呢?说到底,其实高职学生只需要能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足已,例如,知道借什么贷什么就已很不容易了。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很多高职学校仍然以会计知识的灌输为主,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即沿用陈旧的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仍然被大量采用。有些学校对理论教学安排了较多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安排实践操作环节,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单独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根据制度加以解释,常常是满堂灌,教师感到很劳累,像是在唱独角戏,因为没几个学生在听,都在说话或是在玩手机;对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或以前从没接触过会计的学生而言,只是机械被动地吸收会计知识,而缺乏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很难想象教师“所言为何物”,不知其然,自然很难领会其“所以然”了,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方面

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差距,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是许多高职学生较薄弱的方面。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缺乏动手能力,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较被动,导致学生对理论掌握不扎实,直接影响动手能力,缺乏操作技术。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主要讲授基础的会计技术与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方法就是依样画葫芦,简单重复的错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对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但为了能够考试及格,混个文凭学历的,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师方面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传授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重要。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对《基础会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只是照教材讲解,未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随着实践课的比例不断增加,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对学生实践教学未能有效进行设计和实施;还有些即使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不懂得教学规律,不知如何教学,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职基础会计课改思路

(一)课改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编排上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多教材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深度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基础会计时,对什么是借,什么是贷,以及借什么,贷什么,都弄不明白的,更不要说教其他的了,因此笔者认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自编一套适合他们所使用的教材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自编教材及配套习题

荐于目前市面上教材名目繁多、内容混杂而没有针对性,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准备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特点自编一套适用于他们的教材及配套习题,大致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部分;第二部分是复式记账理论知识准备(重点、难点);第三部分是复式记账具体运用(难点);第四部分是复式记账实务操作(重点)。前三部分主要是理论教学部分,第四部分是实践操作部分及综合实训部分(含手工账和会计软件上机操作)。

(三)编写课程大纲

既然教材编排有所改变,当然课程大纲也应有所变化,要重新编写。具体的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序号 内容 讲课学时 习题课学时 实习实训学时 小计
第一章 概论 4 2 6
第二章 复式记账理论知识准备 6 6 12
第三章 复式记账具体运用 10 10 20
第四章 复式记账实务操作 26 26
课时总计 20 18 26 64

(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本文提出的课程设计理论主要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在实践动手操作方面,先熟悉手工账操作,再进行会计软件上机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独挡一面,顶岗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教学模式。

(五)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1、平时成绩:占30%(含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

2、实践环节:占40%(含手工账及会计软件的使用情况,若中专时学的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证”可免考这一环节)。

3、考试环节:占30%(采取闭卷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课题库建设,具体有以下方面:

(1)应区别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试题内容。现在有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但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其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试题库可以四种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实务题)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按题的难易程度,设立A、B、C三级题组:A为难度最高、B为难度适中、C为普遍常识知识。

(2)吸收会计学科最新成果,更新陈旧过时的内容。曾有人说过:选择了会计,就选择了不断地学习。众所周知,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滞后于实际,如果国家出台了什么新的政策,例如,2007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及2010年提出要征房产税、环境税,还有税率也有变化等。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加入这些新的元素进去,当然题库也要随之更新。

2、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特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建立会计实训室(包括会计手工帐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和金融实训室(模拟银行柜台业务或证券业务操作软件),真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与会计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或各类相关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定期进行阶段性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与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陆家嘴支行、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长期合作。

三、教学设计评价

根据上述课改思路,进行如下评价:

(一)符合学生认知事物规律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基本会计理论、基本会计方法的教学合理地嵌入到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有利于阐明各种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逆向与正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企业帐务处理流程。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教学模式,学生在感知真实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中,消除了对这一会计入门课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同时迎合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愉悦感、满足感逐渐积累。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知道应借记什么,贷记什么,让学生从实操入手(制单、登账、编表),掌握操作技能,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其内在的潜能,进而带着问题来学。

(三)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为基础,形成了对会计核算程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仿真或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基本会计核算技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世凤.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在高职《基础会计》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9.
2、刘东辉.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9(8).
3、蒋洪平,韩凯,刘秀丽.浅析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J].科技教育,2009(14).
4、李海波.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4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5、高建宁.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