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有企业证券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企业的家庭医生,内部审计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健康成长。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中具有枢纽地位。它充当着管理者延长的手臂或长在背后的眼睛,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现代内部审计之父”索耶曾经这样定义内部审计师:“他不是处分众人的事后诸葛,而是鞭策人们励精图治的咨询师,他不仅关心事情是否做得恰当,而且关心该做的事是否都做了。”
那么,如何认识并运用好企业内部审计这个杠杆呢?可归纳为5大要诀。
内审新概念:风险为导向
随着企业集团的整体上市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的涵义也已经从传统的查错纠正延伸发展到了评价、考核企业管理适当性等诸多方面,帮助公司在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加强风险控制。内部审计应当以风险为导向结合环境变化、公司经营目标、新业务出现等因素,以一个动态的眼光来审查和判断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对于证券化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当前的事务和现象,而必须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与决策工作。通过内部审计对风险前瞻性的揭示和控制,企业可以较为全面地防范经营中可能出现的违规经营,并保证公司资产质量的有效提升。
独立权威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曾在2009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中对1236家企业进行过调查,如图1所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的占38.24%;隶属于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的占40.2%;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占14.7%,隶属于董事会只占6.86%。即便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总体上还不具备发挥其风险评估和控制所需要的平台的作用,与上市公司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跨国公司百事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在集团总经理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完全独立于其他业务事业部及其财务部门。
关键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评估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为企业增加价值作用的发挥。其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以及后续跟踪审计。要实现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应当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聘请企业外部审计质量评估专业人士进行检查评估。从而将内部审计新理念、最佳实践、职业应有的关注以及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准则,传导给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其职业胜任能力,为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性、长效性机制保障。
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培训机制,建立高素质的内审队伍。有些跨国公司招聘的内审人员即便来自各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已具有十分丰富的审计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但他们进入公司后,仍必须接受全面的业务及财务审计政策培训并跟随其他审计小组进行学习。
信息化支撑内审外延
上海国资整体上市的企业中,有许多是分支机构数量多、经营地域分布广、业务繁杂、数据量大的大型集团公司,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审计工作难以延伸到经营管理全过程。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方式开展,利用审计软件、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采集转化和分析核查,在审查舞弊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针对传统的现场审计很难保证时效性、持续性、业务覆盖面和审计深度等问题,有些企业还积极探索实时进行风险过程监控的非现场审计技术,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据此自主开发的审计软件,既确保了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后继审计管理缺不得
后继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种延续和强化。日常经营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审计报告中所揭示的风险问题,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控制化解措施,从而使风险不断扩散导致最终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后继审计工作管理,保证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审计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已经成为内部审计部门不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总之,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其危害程度也呈逐年放大之势。国有企业如何在证券化过程中得以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强风险控制是重要途径。
以下列举的通用电气公司内部审计范例,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内部审计:长在管理者背后的眼睛
通用电气公司(以下简称GE)作为拥有30万名员工、10多个拳头产业、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公司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企业的投资效果和经营状况,保证了子公司的经济活动符合总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GE的审计目标是超越账本,深入业务。具体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从查账入手,但决不止步于单纯查账,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能有问题的业务,包括业务流程和有关策略、措施,旨在从中发现经营效果、内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无可改进之处。由于员工习惯在风险面前明哲保身,往往出现低效率、浪费、不求进取等种种弊端,而这些领域恰好是内审人员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当然,内部审计人员起到的主要是催化剂作用,因为问题常常并非审计人员所发现,他们只是弄清了问题的真相;解决办法也不是审计人员所发明,他们只是发现了那些早就存在的,但因某种束缚而未能实施的好的举措,并促使其变为现实。
平均每3个月,GE的审计人员便接受一项新使命,每次都是不同的审计对象,不同的组成人员,不同类型的业务问题。审计人员通过互动,往往在对比中就能发现问题。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自然又会将其他审计对象的好经验融入了方案。
GE审计部门特别强调集体配合和协作精神,每个内审人员既是审计小组这个小团队的一份子,同时又是与被审计单位肩并肩工作的大团队中的一份子。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审计小组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和研究情况,倾听其他有经验成员的各种想法和建议,之后才确定本次审计的目标,他们形象地将之称为大脑的一次知识 “轰炸”。
GE认为,做好审计工作,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双重报告系统。产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既要向本企业的负责人报告,还直接向总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报告。二是共同接受的会计标准和原则。GE财务部保存有一套国家出版的会计标准和原则,每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就是坚持贯彻这些原则。审计主要是监督各下属企业是否认真遵守这些标准和原则。
该公司审计部门人员中大约80%的人具有财会方面的学历,15%的人有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5%的人从事信息处理。总的来说,相比专业背景,GE更重视的是个人的素质和才能。短期而言,每个新的审计小组总会带来新的能量、创造力和思想;长期来讲,可以培养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通用公司每年从几百个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几十名进入审计部门。同时,从审计部门中输送同样数量的人去充实各业务集团的管理干部队伍。整个GE内部,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各级管理干部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具有审计工作经历,中级以上财会管理人员中有60%-70%由公司审计部门输送。每年离开审计部门的人员中,约有40%可以直接提升为中级以上管理人员。
GE的经验表明,企业再大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强化内部审计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审计部门所做的工作,可以超出一般所认为的审计概念,而担负着帮助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制订战略、改进营销、加强工作效率,最终提高公司整体赢利能力或帮助其走证券化道路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