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到底什么样的预算才是全面预算?
A1:
大多数企业都在实施预算管理,实际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预算管理更多地属于财务预算范畴,与全面预算管理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1.服务目标的层次不同
全面预算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实现,而财务预算目标则关注企业短期经营效益。如,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特定预算年度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必然会影响财务预算所追求的本年财务数据的最优化。
2.覆盖范围不同
财务预算的预算内容多表现为财务指标,如收入、成本、费用等,这些指标的一大共性就是属于金额指标或金额指标的衍生指标,如单价、单位成本等;但全面预算则有更广泛的覆盖范围。
3.管理与控制的能力不同
财务预算主要以基于预算的分析、考评为主要手段,带有比较明显的事后控制特征,这种管理的控制力度有限;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控制力度较大。
总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全”:全面反映、全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
1.全面反映
预算管理必须贯穿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包括利润、资金等财务事项,也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等具体经营行为,甚至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行为及研发等行为。预算的全过程控制必然要求预算首先能反映全部管理对象的情况。
2.全过程控制
将预算管理作为战略实现的保障方法,预算就必须将战略实现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个别环节纳入预算的管理范围。战略实现是系统性工作,一个环节的失误足以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3.全员参与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由不同的内部组织分工负责,预算管理要达到全面反映、全过程控制,需要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保证。
Q2:企业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应把握好哪些关键点?
A2:
企业全面预算可按流程划分为四个环节: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和预算考评,在四个环节中应分别把握好如下关键点。
1.依据战略确定预算目标
战略一般以定性描述方式出现。预算目标就是以指标和数据去描述和衡量企业战略目标。必须首先设计科学的预算目标指标体系以解读战略目标,其次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值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段分解。
2.预算编制必须强调业务驱动和责任落实
经营业绩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出来的,没有业务,业绩就是无本之木。要准确地预测收入、利润业绩,必须首先准确地预测、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然后预测这些经营业务会带来的财务成果。
全面预算管理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业绩是由企业全体员工,而非由财务人员独立创造,那么预算管理的责任由全体员工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责如何分工,这需要在预算编制中落实,贯彻“谁的责任谁来管(预算),谁的预算谁来编”。
3.动态的过程管理与更新
不少企业的预算管理存在这样的误区,预算管理等同于预算编制和事后考评,也就是所谓的“年初编一编,年底看一看”。预算要能发挥管理的作用,就必须以编制完成的预算方案为基准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预算的执行环节才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预算编制的完成,仅仅是万里长征跨出了第一步。
4.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相结合
“你想得到什么,你就要考评什么。”预算要能真正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就必须要有权威性,预算只有与企业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让企业员工重视,实现真正的全员参与。预算的考评必须要贯彻完成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有效降低预算松弛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