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生产是高危行业。建国以来,煤炭企业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对保障煤矿职工、家属的健康,促进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医院经营管理者感到医院受到的影响及带给经营的压力,认识到医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煤炭企业医院经营的环境变化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
近几年,随着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社区服务站和私人诊所的不断涌现,医疗机构的数量增多了,医疗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追求,以及政府对国有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的缩减,推动了各级医疗机构逐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我国的医疗领域已经从以医院为主的卖方市场转为以病人为主的买方市场,医疗市场的竞争形势已客观地摆在面前。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药品价格进行了强有力的监管,先后发布了多次药品降价令,实行医药分开核算,药品收入比例受到明确限制,非营利性医院药品加价率大幅下调,西药加价率降至不高于15%,中药饮片加价率降至不高于25%,《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中明确指出“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煤炭企业医院不能从政府得到适当补偿,利益直接受到影响。
(三)医疗保险的全民普及
1998年全国城镇职工开始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健全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医保的普及,医院原来的自费患者被“全民医保”所取代,煤炭企业医院成为医保定点医院,向参保患者开放。医疗保险基金“以筹定支”的费用补偿原则,决定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对医院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制定了范围,对支付金额制定了标准。当前,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给医院的定额与疾病治疗的实际花费差距较大,医疗保险制度很强的政策性实质上使医院的收入受到限制。
(四)煤炭企业改革的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煤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国际竞争,加速改革,轻装上阵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产煤城市(地区)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中指出“企业办社会包袱过重”,“据对阳煤集团调查,该集团公司每年企业办社会净支出在2亿元以上,吨煤增加成本约7.15元”,2008年山西省《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煤炭企业医院承担着社会公益和为企业服务的双重职责,不但不能得到政府补助,在企业竞争的影响下,收到的企业补助也逐年下降,“分离”的趋势更使企业不愿给医院更多的投入。
(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005年至2008年,我国CPI持续增长。药品、卫生耗材的原材料价格、运输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带动药品、卫生耗材价格上升,人员工资、大型设备的购置、办公用品、水、电、气等医院运营成本的价格都上涨,医院的成本大幅上升。
(六)价格与价值的“剪刀差”加大
医院成本大幅上升,医疗服务价格如手术费、处置费、诊查费等是由物价部门统一制订,价格不会轻易调整。随着CPI的上涨和新医疗技术的应用,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剪刀差”越来越严重。
二、煤炭企业医院经营的策略调整
煤炭企业医院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多重因素的制约,因循守旧地遵循计划经济体制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医院经营管理者适时地调整和转变医院的经营策略十分必要。
(一)调整经营管理模式
煤炭企业医院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考虑市场需求,医院的运行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令和各种规定,长期采取非经营型管理模式。现在,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健康的更高需求,企业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比以往更尖锐地触动了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等深层次问题,医院要想生存下去,不仅仅要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考虑市场的变化,考虑患者的医疗需求。阳煤集团医疗系统在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困难时期的磨练后,集团的总医院建立了经营型的管理模式,提出“医院经营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2007年成为首家山西省职工医院“三甲”标准医院,实现了快速发展目标。
(二)调整功能定位
煤炭企业医院过去作为煤炭企业福利的载体,仅对煤炭企业职工和家属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服务已经社会化,今后经营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就要以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进行调整,以满足患者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阳煤集团医疗系统八所医院受企业局、矿两级建制影响,不是“大而全”,就是“小而全”,形成了机构设置重复、交叉,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特色功能不明显的现象。随着医院的社会化,阳煤集团医疗系统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了评估,对服务人群的卫生需求和合理需求进行了分析,重新给各个医院进行定位,并抓住国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的机遇,调整内部结构,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级医院共存,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多层次、功能互补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各医院明确了发展方向,全系统实现了“双效”提高。
(三)提高经济管理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医疗领域,医院的经济管理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不再视同于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而是作为一种涵盖财务管理,内涵与外延极大扩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已从被动、弱化、机械的具体工作,逐渐转变并强化为一种主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医院管理方式。医院的经济管理机构向财经职能多样化、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变迁。医院经济管理职能将主要围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重医疗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阳煤集团医疗系统设立了副总会计师和副总经济师,参与医院重大事项决策,提高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地位,切实加强了医院的经济管理。
(四)实施品牌经营
医院品牌的树立过程就是一个市场化经营不断强化、再强化的过程,品牌更大、更强、更新,市场占有份额也就更多。阳煤集团医疗系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周边地区的医疗环境和医疗市场,找准自己的优势,给医院的品牌以准确定位,不断强化新技术、新项目、新特色、新服务等特点,被社会、患者更广泛地知晓和认同。阳煤集团总医院在建设“三晋名院”和“华北创伤急救中心”的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知名度,并把自己的骨科做大、做强、做精,使其跻身于省一流水平,医院医疗收入实现了跨越增长。
(五)调整收入结构
药品收入作为医院的补偿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医院必须从“以药养医”的经营观念中跳出来,积极调整收入结构,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缩短流程提高疗效来增加医疗收入。同时医院还要掌握医疗保险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和收费,增加合理收入,减少拒付。阳煤集团总医院采用统计指标来控制药品,将费用分解为药费及医疗费,采用了门诊人均药费、门诊人均医疗费、住院人均药费、住院人均医疗费、科室药费比例五个指标,现在药品收入比例一直在40%左右,市医保管理部门的扣款率不高于1%。
(六)强化成本管理
医院收入在国家医药改革等的影响下受到了很大限制,“剪刀差”现象进一步加大,医院必须制定低成本、高效率的战略。阳煤集团医疗系统加强了科室成本和单病种核算;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定额定岗定职,减少冗员,降低了工作单位的人力资源消耗;建立药品公开招标制度,控制药品虚高价格,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制定水、电、气等的消耗定额,减少了“跑、冒、滴、漏”浪费现象;设备购置进行充分论证,并加强维修保养,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对各医院“收入成本费用率”、“可控成本费用率”和“非生产性十项费用控制指标”的考核,使全系统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目前,煤炭企业医院的发展正处于艰难时期,医院经营管理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抓住一切机遇迎接挑战并根据自身特色及所处环境制定和调整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