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轻会计从业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急切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确立了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每个从业者都要对自身职业的未来自我负责。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知识加速更新,员工年轻化浪潮,国际化职业背景的新要求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杜宁和曹宇森调查显示,会计就业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被调查的262个会计从业者中有67.2%[1]认为会计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此时,会计从业者的自我职业规划就显得异常重要。走进各地的人才市场,会计求职的主体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正处在会计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探索期),或刚刚进入第二个阶段。探索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是起关键作用的一步。余德维对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7、2008、2009级会计毕业生调查显示:55%暂时还没有未来职业规划[2]。同时据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主任王拥军透露:据调查,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
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背景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划分和动因
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一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美国著名职业发展阶段论的代表者萨帕(Donald E. Super)和金斯伯格(Eli.Ginzberg)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一般分为四段:①职业探索期(25岁前);②立业与发展阶段(25~44岁);③职业中期(45~58岁);④职业后期(58岁后)。本文重点研究的探索期的行为特征为:试探性渐进地选定了自己的职业,并寻找成长路线。
2. 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因
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因可分为:组织对员工的规划和员工自我规划两个动因。前者是以挖掘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职业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符合,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为动因,员工本人对其具有不可控性和外在性。后者是员工以自我负责的态度进行自我认识、定位、挖潜,发挥自身价值进行职业规划为动因,员工本人具有可控性和内在性。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重点从员工自我规划动因进行研究。
(二)会计职业的特点
1. 会计职业的岗位细分
会计专业是管理学大类的一个分支,应用性强。主要分为:
(1)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的运筹、管理决策等对内的财务运营管理。岗位划分为:出纳、筹资、财务经理等。比较新兴且要求较高,在组织中地位重要,前景和待遇都较好。
(2)财务会计。侧重于按国家会计制度进行具体核算和对外报告。岗位划分为:核算、会计、主管会计、会计负责人等。
除这两个分类外还有外延性岗位和新兴岗位:资材管理、内部审计、理财规划师、CPA(外部审计)、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及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中以财务知识为基础的岗位等。会计实务工作中同一组织内部一人多岗,工作内容交叉现象非常普遍。
2. 会计职业特点
(1)会计职业技术性强,门槛高。
(2)会计职位注重实践。据王海翔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最应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占47.13%[3];另据研究表明:“银行、保险等组织看重会计从业者的潜力,企业则更看重经验。”[4]
(3)重视会计职业认证和继续教育。
(4)要求细致严谨,工作内容单调。
(5)会计职业生涯呈稳定上升状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较多,但立足会计职业特点,从自我规划动因角度针对会计职业生涯第一阶段自我规划进行研究的还没有。本文针对处于职业探索期或刚进入立业期的会计从业者如何做好自我规划进行分步骤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做好探索期规划的4个步骤
(一)确定会计职业探索期的权衡因素和指标
美国学者斯温(Swain)提出了一个生涯规划模式,认为要重点探讨三方面的因素:个人特质、教育与职业资料的提供、环境(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周围三因素对中间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由于本文重点探讨会计从业者毕业之后的职业阶段,故而对教育和职业资料提供这一因素不做讨论。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权衡的因素和指标包括两个方面。
1. 会计从业者的内在因素
主要指标:个性、价值观、会计及相关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视野开阔度、职业素质发展的平衡程度、身体素质、自身潜质等。以确定会计从业者是否适合会计职业,是否适合进入的组织,是否适合所选定会计职业发展路线的要求等。
2. 会计从业者的外在因素
(1)会计职业大环境因素。主要指标: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政策、产业成长周期、会计的就业形势、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等。以确保会计从业者能够顺应经济形势,进入国家鼓励的高成长性的产业并及时捕捉会计职业发展走向。
(2)会计职业组织因素。主要指标:组织性质、成长性、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会计的重视程度、会计职位竞争对手情况、轮岗机会、同事协作程度、薪酬增长情况、会计职位提升空间、会计培训机会等,杜宁和曹宇森调查显示61.7%会计求职者最看重组织的学习机会[1]。以确保会计从业者进入高成长性的组织土壤,获得最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助推力,与组织成长目标相一致。
(二)掌握会计职业探索期相关指标的权衡方法
(1)会计从业者内在因素指标的权衡可以寻求职业测评公司进行;也可以使用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的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评估方法,MBTI有5个维度10个方面,通过答题进行自我会计职业心理测定参考;还可以列出一张会计职业所需内在细化指标清单,逐项自我评分,并赋权后汇总,权衡自己内在特质与会计职业的匹配度。
(2)会计从业者的外在因素衡量可以使用美国管理学家韦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法,用4个维度来判断外界对自己的影响,依矩阵形式排列,并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加以分析,得出会计从业者周围环境的结论参考。
(三)在会计职业探索期内确定会计职业目标
会计职业因素分析后,应尽早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并付诸实施。人力资源学把职业目标分为4类,结合会计职业特点,笔者认为会计职业目标具体分为3类:
(1)会计职业短期目标(1~2年)。主要有:进入选定的行业和高成长性的组织、接触不同的会计岗位实践、培养全面的会计技能、实现自食其力、建立会计职业人脉、拓宽知识结构等。
(2)会计职业中期目标(3~5年)。主要有:实现会计职位的提升、经历多次会计轮岗、尝试会计外延岗位、获得好的薪酬等。
(3)会计职业长期目标和人生规划。包括有:想做的事业,想成为的人,想取得的成就水平,想过的生活,30岁时成为会计主管,40岁时成为CFO等。
完整的会计职业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是层层分解的体系。确定过程中应注意会计职业目标的可行性、挑战性、持续性。
(四)初步确定会计职业成长路线
明确了会计职业目标,就应当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成长路径。可供选择的会计职业成长路线主要有4条:
1. 会计职业人路线
“宁做职业人,不做企业人”,从会计专业技能上不断提升自己。如:考取会计职业相关的各种资格认证后,进入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普通员工—项目负责人—事务所经理;或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从国内事务所走向国际性事务所等。这一路线要求起点高、付出多,但成长较快且回报丰厚。
2. 传统的会计纵向路线
从基层会计岗位做起,逐层向上发展,据余德维调查显示:在工商类中小企业中就业的会计毕业生占48.7%[2]。如:出纳、库管、核算、辅助会计员等—主办会计—会计主管—分公司财务经理—总公司CFO;或普通会计—会计主管—内审—审计主管等。这一路线成长缓慢,但成长趋势稳定、压力小,对长期在同一组织中从业的会计人员是较普遍的选择。
3. 会计横向职业路线
从会计岗位出发,走向其他岗位。如今拥有会计知识,特别是会计实践背景的管理者、秘书、销售者、财经类教师等都特别被组织看好。如:普通会计—销售会计—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普通会计—劳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理等。对喜欢挑战、职业能力发展全面、会计岗位中没有太多提升机会的从业者是不错的选择。
4. 发散式会计职业路线
纵向和横向路线相互交叉,从非会计岗位做起,或者丰富和拓展同一层次的相关工作经验,扩大发展空间从而走向其他职业岗位,路线呈发散式。据杜宁和曹宇森调查显示:16.6%的会计从业者初次就业与会计无关[1]。如:非会计岗位—会计岗位—财务会计主管—销售主管—生产主管—公司CEO。
探索期的会计从业者,应打好实践基础,为将来每一种可能路线的实施提供平台。并审时度势及时做出路线调整,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四、结 语
由于会计理论教育与实务工作的脱节,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会计从业者的探索期可能是艰难而彷徨的。据杜宁和曹宇森调查显示:44%的会计从业者初次就业工资在每月1 200元以下[1]。所以会计职业探索期的从业者应积极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早做定位、多面拓展。尽早认清自己,确定职业目标,在会计工作中多学习金融、证券、法律、税务、外语、计算机等知识,提高沟通、管理等能力。
第二,心态放低、打好基础。从基层会计岗位做起,低起点、高目标。
第三,开阔视野、放眼世界。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产业走势,尽可能具备海外会计学习、任职经历。
第四,长期规划、眼前着手。明确会计职业人生目标,从现在开始积累。
会计职业的成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会计从业者应适时调整期望值和发展路线,经过多年的磨炼必定能在会计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宁,曹宇淼.山东省会计类本科生就业形势及薪酬调查——以山东财政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为例[J].会计师,2007(10).
[2]余德维.分析人才需求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