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论文 > 审计外部环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

审计外部环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博弈分析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问题已经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如期公布的季报、年报及公司通告等信息已得不到投资者的充分信任,而根据这些会计信息所作的统计分析更是令人难以信服。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诸如“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等国内上市公司的虚假招股说明、虚假报表、虚假配股报告等。广大投资者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看着上市公司如期公布的季报、年报及公司通告,不知多少信息是可信的,而根据这些会计信息所作的统计分析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本文主要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二、博弈模型分析

下面我们将通过外部审计环境(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随着我国证监会工作的不断完善,政府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但也存在疏漏之处。有些上市公司抱着侥幸心理,偷偷作假。笔者将构造上市公司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双方博弈时,上市公司有两种选择策略:提供真实信息和作假;审计部门也有两种选择:监管与不监管。两者博弈过程见下表:

表中单元格的前一个数据为上市公司的假定收益,后一个数据为审计部门的监管成本。C为审计部门的成本,R为作假所带来的收益,L为作假应受到的处罚。假定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为p,不监管的概率则为1-p。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信息和作假的期望收益。提供真实信息的期望收益=0?譸 0?祝?-p)=0;作假的期望收益=(R-L)?譸 R?祝?-p)=R-Lp。

若R>Lp,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作假。这一点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比较吻合。要改变这一现状可采取如下办法:提高审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频率,加大对上市公司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的灰色收益要远远大于受到惩罚所付出的成本,所以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作假。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作假的期望收益长期大于零,上市公司作假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加大对上市公司作假的处罚力度,提高审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频率,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信度。而这与审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二)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分析。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业务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审计行为。从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案件”、“施乐公司案件”到国内的“银广夏”、“麦科特”、“郑百文”等案件,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合谋行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给证券市场、投资者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利益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利益,对审计合谋现象进行治理势在必行。下面我们运用博弈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

上表中,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收入为R,在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成本为C;此时上市公司如果不欺骗委托方并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合法,则获得0收益,如果选择欺骗,则收益为-P。假设监管机构监管注册会计师,获得成功的概率为B,对于查出的问题,监管部门将给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各自收益K倍的罚款。另外,假设注册会计师选择披露的概率为 1,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概率为 2。

假设在 1一定的情况下,达到某种均衡状态时,上市公司作假与不作假获得的效用相同,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0= 1?祝?P) (1- 1)?祝≒-BKP)。

此时: 1=(1-BK)/(2-BK),它表明注册会计师披露的概率大于(1-BK)/(2-BK)时,上市公司选择不作假;小于(1-BK)/(2-BK)时上市公司选择作假。即具体的纳什均衡可以通过概率B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K来控制。处罚措施越严厉,即K越大,注册会计师隐瞒上市公司作假的可能性就越小。

假设在 2一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某种均衡状态下,选择披露与隐瞒所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2?祝≧-C) (1- 2)?祝≧-C)= 2R (1- 2)?祝≧-BKR)

此时, 2=(BKR-C)/BKR。它表明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概率大于(BKR-C)/BKR,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隐瞒,否则应该选择披露。从这个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提高 2,就必须降低注册会计师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C。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制度还不太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当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审计报告不符合上市公司意愿时,上市公司就可能选择愿意与自己合谋的会计师事务所。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户流失率将比较大。所以,应尽快建立规范、合理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度。
(三)审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博弈双方为审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部门的战略集为(监管,不监管),注册会计师的战略集为(披露,隐瞒)。假设审计部门付出的监管成本为C,注册会计师出具真实合法报告带来的收益为r,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带来的收益为R(R>r),审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隐瞒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的罚款为F。我们假设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为 ,注册会计师隐瞒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概率为 。

假设在 一定的情况下,审计部门选择监管或不监管在一定的均衡状态下效用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得到下列等式:

-C?祝?- ) (-C F)?住?0?祝?- ) 0?住?

此时: =C/F。它表明如果注册会计师隐瞒重大错报的概率小于C/F,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如果注册会计师隐瞒重大错报的概率大于C/F,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如果隐瞒重大错报的概率等于C/F,那么审计部门可以随机选择监管或不监管。

假设在 一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如实反映或隐瞒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在一定的均衡状态下所得到的效用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譺 (1- )?譺= ?祝?F) (1- )?識

此时: =(R-r)/(F R)。它表明如果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小于(R-r)/(F R),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是隐瞒;如果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大于(R-r)/(F R),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是披露;如果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等于(R-r)/(F R),注册会计师可以随机选择披露或隐瞒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从这点上来说,只要政府提高审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频率,注册会计师就会降低隐瞒错报的概率,从而间接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案

从以上三个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外部审计环境对于会计信息失真有很大的影响。总体而言,当前不仅要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而且要保证审计部门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降低审计部门的监管成本。

高昂的监管成本有时会使审计部门望而却步。因此,首先要加强会计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改善会计监管环境,在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审计观,使监管能顺利进行。其次要大力推广先进的监管技术(包括统计抽样、电算化会计检查等)。最后,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减少操作失误及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审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只有在注册会计师违反合约的成本大于由此带来的收益时,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审计结果。也就是说,只有注册会计师违反合约的效用为零或者小于零,注册会计师才不会选择与公司合谋。对于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其做出决策之前必须权衡收益和成本。违约成本的大小不仅与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有关,同时还与查处后受到的处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对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应尽快完善行业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

(三)防范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行为。

首先,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关于审计委托人的制度安排,以减少管理当局在审计过程中的操作空间。其次,从会计师事务所层面来看,必须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再次,从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层面来看,必须完善监管法规,强化审计责任,加大对审计执业的监管力度。最后,从上市公司审计的外部环境层面来看,不仅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诚信风尚,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增加社会诚信收益。

(四)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应将会计执法检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惩罚,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取消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报名资格或聘用资格,或给予行政处分。同时,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大力表彰和奖励,特别是要给予强有力的保护,使其免于可能遭受的打击迫害和报复。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安广实.独立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3]李超.财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与对策.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6).

[4]李然.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郭莉.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博弈分析.特区经济,2006,(1).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