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Reformed CPA Firms
Abstract:The reformed CPA firms are confronting with new problems.The firms should focus on es-tablishing a regulated management system,providing quality service,developing a variety of busines-ses,training high quality personnel and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business.
Key words:CPA firm;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改制后的事务所和过去相比,是一个全新的体制。新的体制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目前,有些事务所在运行中,内部管理并没有根本的转变,事务所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 脱钩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和清理整顿,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正面效应,如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自律管理机制有所改善等。但是,目前事务所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严重。
1、项目经理复核环节失控,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
项目经理的复核是保证三级复核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在审计实务中,由于项目经理复核环节失控,三级复核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例如在实施存货审计程序时,由于实地抽盘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客户(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也不愿意配合,不少项目经理就“简化”存货审计程序,即根据资产负债表日至抽查日各项存货的实际入库、发出数量,计算出抽查日存货的应有数量并以此作为实地盘存数记入“盘点表”。然后要求企业保管员和财务经理在“盘点表”上签字盖章,“完成”了事物盘查的审计程序。用同样的办法,一些项目经理迅速完成了购货业务的年底截止测试,现金和有价证券的盘点等。从审计工作底稿上看,审计人员已经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完成”了必要的审计程序,而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往往“只盖章,不复核”。[1]
2、出资人之间不团结,事务所内耗和职业行为短期化非常严重。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脱钩后,并未按《公司法》
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建立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出资人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矛盾,内耗和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在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中,出资人在经营思想、策略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事务所缺少凝聚力,管理行为不规范。出资人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出资人不仅缺乏执业知识和经验,而且其主要关心的不是事务所的发展问题,而是其个人的短期收入问题,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不足。
3、执业队伍不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每年元月初至4月底期间,一些事务所通常在元月初大量招人,5月便大量解雇人员;或在元月初大量接受大专院校实习生。这种状况造成非熟练专业人员挑大梁,严重地影响了事务所的服务质量,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难以真正有效展开。
一些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独断专行,家长制作风严重,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合理,严重挫伤了执业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人才外流。目前,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人员过剩,有些人员的执业素质较差,不适合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但是又很难将其辞退;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执业人员又太少,无法按执业的实际需要设置工作岗位和合理配置执业人员。这种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地挫伤了一些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
4、不正当竞争盛行。审计市场的运行机制没有因事务所的脱钩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各事务所通常通过竞相压价,分成回扣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招揽客户和保住客户。“竞争”的结果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优胜劣汰,相反,是持续不断地出现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一些独立性较强、审计质量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未能提供符合客户(经营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员要求的审计意见,而遭市场的排斥。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关系中,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已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失衡。注册会计师审计丧失了其最基本的独立性特征。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同行业竞争中不得不适应这种失衡状况,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共谋作弊,出具“虚假出资报告”。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审计市场的主要需求者是政府主管部门,而非市场。取得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是能否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的因素。
二 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策略
1、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脱钩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大都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应该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健全出资人大会、发起人会议和监事会等内部管理制度,真正落实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凡涉及事务所章程、出资比例、主任会计师的确定和更换、经营方针和策略等重大问题都必须通过出资人大会审议通过。在事务所章程中,明确规定主任会计师的产生办法,包括每届任期、违规处罚及罢免等条款,并经发起人会议表决通过,然后根据章程的规定民主选举主任会计师。事务所章程对出资人的增补和退出做出明确的规定,优秀的注册会计师能够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出资人,那些不适应注册会计师执业要求的或不能与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团结协作的人,能够依据规定的程序离开事务所核心层。建立和健全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一般职员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制定一套较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能体现执业能力、责任的较为公平的分配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并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2]其次,严格执行审计质量监控制度和三级复核制。会计师事务所在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该认真评估审计项目的风险,并由主任会计师严格把关。对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应坚决拒绝签约。统一规范各种审计业务工作底稿的形成要求,对审计业务过程和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确保每一份审计业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通过规范的审计程序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控制执业质量,将复核人的复核内容、要求及其应承担的责任具体化,其承担的风险和利益挂钩。
2、追求品牌服务,拓展多元化业务。优良的品牌是无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品牌必须靠其卓越的执业质量和可靠的信誉来建立和维护。执业质量与信誉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线。注册会计师只有长期遵循执业规范,提高专业能力,严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业,进行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逐渐树立事务所良好的社会形象。纵观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发展轨迹,其崇高的信誉无不是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奋斗而形成。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传统业务。而国际“四大”会计公司的业务重心已转移到咨询、代理等新兴业务。这些新兴业务是很有前途的“一块大蛋糕”。我国众多的事务所争吃传统业务这块“小蛋糕”,而疏远新兴业务这块“大蛋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事务所的会计师素质跟不上,不是不想吃,而是无力吃。从会计审计业务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管理、保险、税务咨询、管理业绩评价、业务流程分析、经营战略调整等等,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几乎可以伸展到各个角落,业务多元化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开启了另一扇成功的大门。
3、培育高素质人才,探求国际化发展。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会计事务所发展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和技术等直接受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影响。为此,应不断吸纳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加盟,并允许其以知识这个无形资产参股。对从业人员加强后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业务的需要。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加速我国注册会计师达到国际水平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跨国公司、跨国资源流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执业区域全球化则成为必然选择。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坐等国际会计公司侵蚀本国市场,而是应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敢于与国际会计公司竞争,并把触角伸到国外去,开拓国际生存空间。同时,加强与国际会计公司的合作,开展项目合作,努力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或合作所,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罗其安.会计事务所管理体制改革:原因、问题及对策[J].暨南学报,2001.
[2]刘 峰,林 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与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