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论文 > 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

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

  Abstracts:Discussion on behavior system in accounting teaching must be based on the accounting standard,including 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 and accounting ethics,and the objects of are educators,learners andthe special nature rooted in accounting.Key words:accounting;teaching;behavior system;standard

  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是指会计教学人员在讲授会计学知识、处理会计业务与指导会计实践时所遵守的规矩或典范。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包含三种含义:首先,是指指导和制约会计学教学工作的标准,即判别会计学教学行为的标准;其次,是对会计学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即会计学教学工作评价的标准;第三,是引导会计学教学工作往特定方向发展的一种约束力和吸引力。在上述三个层次的作用中,“行为标准”是会计教学行为机制最核心、最基本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评价标准”,第三层含义是保障会计学教学人员能自觉遵守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必要条件。作为一种行为机制,一般都具有下列特点:首先是“公认”性,不管何种行为机制都应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不管这种承认是自发的,还是强制的,也不管这种行为机制是成文的,还是惯例性的,离开了“公认”的基础,也就无所谓行为机制。其次,还应具备最低程度的统一性,虽然可能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使其统一性有所减弱。第三,应当是客观的,是一种不依赖某个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第四,行为机制还应当具备反复适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特点。作为一种标准,它解决如何进行会计学教学活动,并为评价这种活动提供客观凭据;作为一种机制,它是保障和促进会计学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制约力量。会计学教学活动具有所有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教学活动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即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这是共性之所在;同时,又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有着性质上的差异性。因此,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公认会计规范的基础上。会计规范就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法规、法则、典范或惯例。按其功能的不同,会计规范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目的性规范和方法程序性规范。前者提出责任要求,明确会计人员在开展某一特定会计实务时所担负的责任;后者提出技术要求,规定会计人员在开展该项会计实务时所能采用或可供选用的方法程序。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及会计学本身行为机制的探讨。

  一、理论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行为机制1、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会计法规体系是长期以来会计工作经验和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会计学教学工作的准绳、依据和总章程。它即是人们在长期会计工作实践评价会计质量标准的历史总结,又是对当前会计工作进行约束和检验的现行标准。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组成了公认会计规范的主要内容)。作为会计学的教育者,在讲授会计学知识时,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从事会计工作、制定其它各种会计法规的依据。在会计法规体系中,会计法是由国家立法机构制订的,具有高度的强制性、严肃性、规范性和可执行性等特点,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会计核算的责任要求和技术要求。另外,我国的《税法》、《公司法》等也涉及一些财务会计标准的条款。会计准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属于“两则两制”组成部分、作为基本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广义指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准则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依据,也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具体准则按规范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金融基本业务等;三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一样,都是针对所有企业的,但大多数具体准则暂在上市公司施行,只有少部分在所有企业施行。会计制度可以是由政府制订的,也可以是由企业制订的,主要规范财务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和各项业务处理等的规定。由政府制订的会计制度称为统一会计制度,第2期孙德凤:会计学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93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法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公认会计规范的三种主要形式。会计法强调合法性,会计准则强调合理性,会计制度强调实践性,它们都要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又都对会计工作起规范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熟悉一定时期的会计法律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讲授会计知识才不致于偏误。

  2、会计惯例。“惯例”二字,通俗的解释就是“习惯做法”。引入会计领域,会计惯例是指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及普遍运用的方法程序,即人们在会计实务中的一些习惯做法。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企业自愿采用的规则与程序,是区域性的惯例。如果把范围扩大到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习惯采用的规则与程序,称国际惯例。会计惯例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形成,它们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条件相适应,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会计惯例遍及整个会计系统,涉及会计计量、确认和反映的各个方面。它们一方面被抽象为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又受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如会计根据资产取得日的原始交易价格入账的习惯做法形成了历史成本原则,而在历史成本原则的制约下又产生了资产计价的许多方法。但会计惯例始终经历着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会计学领域的教育者必须了解会计学上的惯例。如讲授会计簿记方面的知识,单式簿记已为复式簿记所取代;在会计确认方面,收付实现制已基本上被权责发生制所压倒;在会计计量方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在经历着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挑战,等等。会计惯例的标准化,首先是从使用的会计术语开始的,第一次尝试在美国,1909年美国的公众会计师协会任命了一个会计名词特别委员会,试图进行会计实务规范尝试。制定会计准则的设想,也创始于美国,美国于1939年正式从事会计准则的制定。显然,会计惯例是建立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基础。只有了解这些会计惯例,教育者在理论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会计惯例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力是显见的,但随着现代会计的规范化发展和科学性的增加,要求财务会计不仅应按惯例开展,而且要遵循科学的公认会计规范。

  (二)语言行为机制语言行为机制是指语言表达方面的规范。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会计学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语言表达不仅要有目的性、逻辑性、条理性,而且要做到表述意思明确、深入浅出;不仅要求教育者注意会计专业术语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学习者在会计领域术语方面表达的规范性。如有的学习者将会计要素中的“负债”表述为“欠债”、“欠钱”等,这些都没有达到会计学语言上的规范。

  (三)书写行为机制书写行为机制是指书写文字与数字方面的规范。会计学上对书写的要求不同于其它学科,有其自己的特点。要求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文字和数字的书写主要体现在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填写各种票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二条对会计人员填制会计凭证的要求写了五点,足以说明书写行为在会计领域的重要性,如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不得连笔写;所有以元为单位(其它货币种类为货币基本单位)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填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又如帐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适当空距,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的1/2;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再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时二者都要求填写经济业务发生的摘要,并且要求一致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习者在填写时仅做到了“简明”而没有达到“扼要;有的同一笔经济业务凭证的摘要与登记账簿的摘要不相一致等等。以上所列的书写不规范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都时有发生。数字书写是会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美观、大小适中等,这就要求不仅教育者在教学时书写要规范,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书写时也要规范。

  (四)隐形行为机制隐形行为机制指体现在教学内容背后的“规范”。它是教育者、学习者长期形成的习惯,具有潜在性。如教学时,有的教育者表达某种现象时用“大概”、“可能”等模糊性的语言,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允许用含混不清的词语来表达的,因为会计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客观性;再比如,在课堂上有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会计科目书写得不够完整,这样就给学习者造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效仿作用。这些潜在性的语言和行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体现出来,给教学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求教育者必须克服隐形“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实践教学行为机制的探讨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会计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实践技能的高低。实践技能是通过学习者练习形成的,练习不同于机械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实际教学中,通常是一名教育者拟定一套实践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尽管符合“百花齐放”的学术观点,但是否规范却很少有人问津。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建立在我国会计模式基础上来进行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教师和学生二部分内容。教师部分包括教师对会计学技能的示范、演示、讲解,如怎样订会计凭证;在启用新账簿时应注意那些问题;怎样登记凭证和账簿;如何填写支票、汇票等;学生部分主要包括会计业务的一个循环。方案内容应当包括:1、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2、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3、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材料。4、学习者之间不同会计职位的转换。5、不同会计角色的要求。6、完成某一会计职位的时间。7、评价。并且应该具备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与趣味性的特征。通过师94辽宁高职学报第5卷生双方的交互,使学习者相信自己能独立地解决会计行业的基本问题。

  (二)实践工作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分析、概括是否得当,运算是否正确等。评价不同于一般的评论,而是必须客观公正。教师在帮助学习者进行评价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能否被学习者执行下去,是评价实践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设计科学的实践工作评价方案是首要的问题。科学的评价方案应该是体现着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即从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装订→账簿登记→科目汇总表编制→归属与分配费用→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结束,体现着会计循环的整个过程。同时,要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考核分值,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实践中的认知行为知识的转化是指对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适合新任务,也就是通过各种加工的方法,把所得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什么是认知呢?T.M.索里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在了解他的外部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一个总称,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T.P吉尔福特认为,认知是指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信息的及时发现、知晓、再发现和再认识,即了解或理解。认知行为机制是指通过实物的观看获得感官认识的规范。会计学教学活动有很多情况下要通过大量真实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实物的展现,让学习者认识并掌握各种会计账册格式,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展现这些会计账册时必须采用国家(省市)统一标准印制的,并且要有时效性,否则就会给学习者造成认知上的错觉。因此,不规范的会计账册表格坚决不予使用。

  三、会计道德行为机制的探讨会计道德行为机制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长期共同交往和工作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并以某种习惯和传统形式固定下来的会计行为准则。早期的会计道德规范是自发的、不成文的,是以传统或习惯的方式起作用的。随着会计自由职业的出现,形成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团体,为了维护和提高会计职业的声誉和威望,逐渐出现了成文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并运用一些非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如取消会计职业的资格等手段来要求会计人员遵守这些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会计道德规范调整的是会计人员与其它社会团体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其价值取向是“善”,是一种“道德价值”。会计道德规范的实施虽然不需借助国家机器的强制约束力,但它需要借助外界舆论压力,需要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运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丧失原则、有意隐瞒真实情况、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违背了一个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有必要在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节的第十七条~第二十四条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敬业爱岗。2、熟悉法规。3、依法办事。4、客观公正。5、搞好服务。6、保守秘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同时要求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并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证发证机关吊销其会计证。作为会计领域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必须认清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会计这一特殊行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会计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做到既有德又有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