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硕士论文 > 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会计师杨亚

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会计师杨亚

 推开窗子,杨亚一眼就会看到葛洲坝。特别是在清晨,他喜欢与横卧长江的葛洲坝做无声的交流,每当这时他就会觉得空气格外清新,就连那奔腾的江水也感觉欢快起来。葛洲坝就像一个婴儿,融入了几辈人的心血,多少人来到长江之畔、大山深处安营扎塞,杨亚就是其中的一员,早在九十年代他就背起行囊,从北京南下,远离家人在宜昌一干就是十多年。

  虽然杨亚不像一线工程人员那样与泥沙、江水摸爬滚打,但是作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会计师杨亚却十分清楚“大军十万,粮草先行”的道理,他凭着财会人的审慎、敏锐与诚挚默默的抒写着“粮草先行”的写意画,为三峡总公司在资金管理和资本市场运作方面增添了金色的一笔。

保险暖人心

  2005年9月三峡大坝左岸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发电;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到达185米设计高程,水库2006年汛后蓄水高达156米。三峡工程竣工后,中国三峡总公司将控有2500万千瓦(含地下电站和葛洲坝电厂)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这么大的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如果工程质量不过关,怎么能对得起后代子孙?”杨亚除了全盘负责财务之外,还挑起了为三峡工程穿上“救生衣”的重担。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这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蛟龙,它汛期长、流量大、洪峰高,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特大洪水,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就是洪水的威胁。三峡工程设计分三期导流,每一建设阶段都按较高的防洪标准进行施工保护,导流明渠按50年一遇、二期工程上游围堰按100年一遇、三期碾压砼围堰按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尽管如此,设计的防洪标准离历史上最高洪水流量仍有较大差距。

  三峡坝区是暴雨、强风暴、雷电等灾害天气的多发区,受四周高山峡谷影响,坝区降水明显不均,局部地质条件缺陷也会导致滑坡、坍塌、渗漏等风险。在长达17年的施工期间,并不能排除高于设计防洪标准流量出现的可能性,如果一旦发生超设计标准洪水漫顶,对围堰的破坏,对基坑内财产和人员生命造成的损失和威胁将十分严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全部由国家承担,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推行的是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单位是项目建设风险的承载主体。三峡资金总体投入是1800亿元,有限的资金、工期的进度、众人的期待,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风险,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世界级的技术难度,与洪水竞赛的工期进度,“千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举世瞩目的建设环境,都要求建设者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怎样防范于未然?除了工程设计措施以外,商业保险也是转移和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谈起保险,杨亚有说不完的话。

  建设三峡所需的建设资金除项目法人的资本金外,绝大部分需要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融资解决。债权人通常把债务人是否考虑投保作为贷款、购买债券、提供担保的一项重要条件。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作为三峡工程左岸电站进口设备利用国外出口信贷和商业银团贷款的主要转贷银行,就要求三峡总公司投保一切必要的工程保险,并在保单条款中对其权益的保护进行特别约定。同样,完善周密的保险安排也有助于提高项目法人的资信,有利于争取优惠的贷款条件。

  “三峡总公司主要采取了‘业主集中投保、聘请顾问指导、公开询价选择、依法分保和再保和投保与防灾并重’的风险管理方针。由于工程规模大、工期长。业主统筹规划是三峡工程保险实践的新要求,集中投保是建立以业主为主导的,施工、监理、设计等各参建单位共同参加并共享保险权益的有效协调机制。”

2006年6月17日,经过公开招标询价,中国人保财险作为首席承保人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及其他保险公司在四川成都签订保险协议,对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主体建设工程暨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安装工程提供主体工程险保险服务,总保险金额分别达到95亿元人民币、70元亿人民币和60亿元人民币。

  “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保单条款,设计‘量体裁衣’式的保单,可以增强保险的目的性,有利于更有效地转移损失风险,财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企业风险的控制。”杨亚深有感触。

  2003年的汛期,是三峡大坝蓄水后的第一个汛期。9月3日,本年度三峡最大流量46000m3/s到达大坝。由于是第一次运用大坝泄洪设施进行泄洪,操作人员在运用底孔和深孔泄洪中存在着经验不足、操作不当的情况,导致了右岸将近500米护岸垮塌的事故。因估损金额较大、损失项目较多,保险双方一致同意聘请国际通标标准理算公司进行理算。经过通标公司的理算,最终核定损失金额3003.82万元,扣除免赔额后赔付金额为2990.82万元,这是三峡工程11年来最大的一次赔案。

  “2001年,三峡总公司为参建施工、监理、设计单位2万多名现场工作人员统一投保了雇主责任险。如今死亡和伤残每人最高赔偿限额为20万元,我们不能让煤矿工人的惨剧在三峡发生,必须珍视工人和民工的生命,对一线人员生命的负责,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杨亚说到这里,又将目光投向了窗外的葛洲坝。

财务信息支持系统的延伸

  1993年初来三峡时,杨亚任中国三峡总公司计划财务处处长,从基层的岗位做起,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任何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工作都会受到挑战,特别是三峡这么大的舞台,水电是清洁而珍贵的可再生资源,能从事这份事业、奉献自己的精力是莫大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个机会。”

  “作为一名企业财务经理,必须有稳健的心态,忠实于财务事实,面对大量纷杂的信息,怎样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可供领导决策的财务信息是对财务人员执业能力的考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利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的规范性,这一点是国有企业最应该加强的薄弱环节。”杨亚多年来为三峡财务信息的支持系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004年9月,三峡总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下属30余家核算单位全部采用总公司统一的财务信息平台,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系统运行良好。总公司系统内所有核算机构和财会人员全部采用该系统办理日常会计核算。2006年,国家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署信息中心在三峡财务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了现场审计系统,作为此次审计统一的信息平台。

  “在会计核算环节实现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集成;在资金支付环节实现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系统集成;在集团管理层面实现财务系统与人力资源系统集成做好二个“结合”: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相结合;与会计核算流程、会计组织机构调整相结合。而这巧妙的结合已转换成三峡公司自有的管理内控手段,这个系统将来还可以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杨亚一脸喜悦。

  三峡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横向连接原有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功能,纵向整合各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外部通过财务公司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结算系统可以对接了!财务信息的顺畅运转,促使三峡总公司将会计制度建设、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会计机构调整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管理的“两张皮” !“公司业务发展到哪里,财务信息系统就延伸到哪里,财务集中管理的机制就复制到哪里。总公司做到了公司资金管理全部实现异地业务本地化,跨地域的难题终于解决了。”杨亚舒心地笑了。

清洁贷款无担保

  三峡的工期17年,投资回报期长达几十年。这么长的投入与回报期跨越如此之大,资金需要不断投入,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资金的良性循环呢?杨亚解释:“这么大的融资成本必须理性和审慎。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成本中,财务融资成本约占建设投资的三分之一,在电站运行期,财务费用约占发电成本的四分之一,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融资策略与财务结构设计必须认识水电产业的财务本质,那就是由水流到电流再到现金流。”

  但是审慎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首先要有明晰的财务融资结构设计,必须开阔思路多元化融资,在资本市场融资最重要的不是融资的手段而是公司自身品牌与信誉积累。”三峡总公司2005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0%,三峡建设一期工程以国家投入的三峡基金和政策贷款为主,二期工程利用国内外银行贷款与发行公司债券,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之际组建长江电力发行股票上市,工程建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十多年以来逐步积累良好的资信、透明的业绩与财务资信,为三峡总公司实现“建设三峡,开发长江”赢得了更开阔的融资渠道,“到现在为止三峡总公司已累计在资本市场发行三峡债券融资220亿元,今年推出的20年期30亿元无担保公司债券是我国资本市场新生的无担保公司债券,同样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这是投资者对三峡的信任,从而回归到公司债券的信誉本质。在资本市场我国同样需要‘清洁’的债券!”杨亚欣慰地说。

  紧张的工作之余,在山水间垂钓,品味回归自然的感觉,是杨亚的最爱。望着奔涌的江水,大坝能否固若金汤要靠长江来检验,大自然、时间是最严厉的老师,任何人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为了这份等待,杨亚耐得住寂寞,那又何必在乎鱼是否上钩?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