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溯源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马克思、思格斯指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社会的性质,而且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的本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所以,与生产方式相比,作为社会公平指示器的分配方式,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为,生产方式的产生决定了分配方式的产生。“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而且,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分配方式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
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私有制是造成一切社会不公的根源,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然实行公有制。“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本身──因为它是否定的否定──称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而这种占有是以否定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物的联合”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人的联合”就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二者的实现,就是真正的社会公平。
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表现和根本保证。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只能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因为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水平,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公平要求的过渡性和多层次性,因为,“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分配关系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初次分配中非市场因素侵扰市场因素,和再分配中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补偿性干预制度不足。我们将从过去分析收入分配问题产生原因的一些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并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上寻求解决措施。
一是要从收入分配问题的一元原因论,调整到综合原因思路方面。如收入分配问题单纯是由工资过低造成,或者由腐败和灰色收入造成,或者由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不到位造成等等,都可能是片面的。
二是要用多学科综合的经济学方法,从浅层原因讨论,到深层次的内在原因的分析。比如,浅层次认为收入分配就是一个政府再分配的问题,不鼓励创业,不使劳动力充分利用,使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分配财富,全部依靠政府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将会形成一个无效率并且福利成本很高的国家;只是往农村投入,但是不将农村剩余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出来,相对过多的人口分配日益下降的农村和农业增加值,城乡差距永远也不会缩小。结构调整对改善收入分配非常重要,仅仅依靠发展容纳就业越来越少的工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服务业的发展。要从社会性质及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思考。
马克思反复指出: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背面,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关系为基础,从生产方式、社会性质及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发展路径意义显著。
三、从生产方式、社会的性质和人的生活方式来思考收入分配改革的发展路径改革,这里提出三个提升路径以供(一)由分配制度改革切入,走产权改革的发展路径
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而且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并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及人的本质。基于此,我们应在更宽泛的领域深入实质地思考现阶段的收入分配
分配问题涉及深刻的产权制度,主要涉及如下三个:
1、土地制度。目前,中国社会的财富流向,第一位的集中点是房地产行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双重垄断”:一方面,面对土地的拥有者(特别是农民的土地),权力部门是“垄断买方”,土地要转换性质,必须首先“卖”给政府,而且价格较低,农民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地位未完全实现。另一方面,面对“购房群体”这一最终消费者,权力部门又是上游要素──土地的“垄断卖方”,消费者要购房实际上必须先从政府处购买土地。这就导致利益分配的扭曲,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中,房地产企业获取较高的收入。
2、资源产权制度。另一个财富流向的集中地是矿产资源开发行业。为什么煤老板这些年迅速暴富?这与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缺失有很大的关系。突出表现在资源价格成本构成不完全,导致利益不合理分配。目前,中国资源企业的成本,一般都只包括资源的直接开采成本,而像矿业权有偿取得成本、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等尚未完全体现,形成不完全的企业成本。可以说,“不完全成本”是目前煤炭行业取得暴利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煤老板”们超常致富的奥妙之一。
3、垄断性经营制度。目前,中国垄断性行业改革相对滞后,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是市场准入环境不宽松,进入壁垒障碍依然严重。二是支配市场的原垄断企业与新进入企业不对等,使得有效竞争难以实现。特别是垄断性行业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问题依然严重,民营资本进入困难。可以说,当前社会热议的“收入向垄断性行业倾斜”的问题,与上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有直接瓜葛。
以上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主要是各级政府赋予国有垄断行业的行政性特权造成的。它们可以拥有很多高额垄断利润,过高的资本利润率就是就是证明。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不能只停留在收入分配层面,而应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入,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
(二)由财富创造和分配机制转型切入,向政府和社会方面转型的发展路径
政府自身的转型已是刻不容缓,就拿综合治理灰色收入而言,需要决策层力挽狂澜的决心。当务之急是弥补我国财政金融、行政管理、国有资源管理制度中容易造成公共资金流失、寻租腐败等产生灰色收入的制度漏洞,从建立规范和透明的制度入手,清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许可、监管项目,减少行政性垄断,规范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健全审批许可和监管制度并接受社会的严格监督。同时,我们讲了多年的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至今未见全面启动,这也涉及深层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问题。
从再分配救济功能和更加注重公平角度,社会保障制度应大幅度向弱势群体倾斜,防范贫困代际传递。除了要在农村更加积极地推进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在城市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保制度之外,还应考虑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设立专门面向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基金,支持低收入群体后代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继而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水平,避免贫困代际传递。这就涉及深层的社会体制改革问题。
(三)由促进经济发展切入,向促进人的自身发展的发展路径
收入分配问题,有一个“工具论”和“实质论”的区隔问题。所谓“实质论”,就是真正站在“人”自身的立场,来谋求促进人的自身解放和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如此失衡,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反映了人权的某种缺失,特别是劳权的缺失。现在讨论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必须提升到人权特别是劳权的高度,要有保障人权特别是劳权的制度安排,使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和生活。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为什么劳权明显弱化?关键在于劳动力要素所有者还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还缺乏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所以,积极稳妥推进劳动者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发展方向。劳动者收入份额的下降,从根本上说是源自于单个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对企业天然的弱势地位,而劳动者的集体谈判可以改善博弈弱势,有效地保护其经济利益。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写入是“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和鼓舞下,重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迄今为止,作为理论体系,仍然是最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透过经济现象表层而深入社会的本质内核.坚持以人为本地研究分配关系,透过物的关系,揭示了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强调的是经济关系的公平性,以及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的公平正义。主张制度化地建立物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两个层面上的平等地位关系。这也是迄今为止西方基于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公平分配制度理论无法企及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