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投资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投资决策风险,但是,会计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诸多方面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一、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
1.委托人和代理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在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中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经营权从股东手中转移到了管理层手中。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代理人。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仅对管理层进行必要的监督;而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然而,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出于各自的利益,股东与管理层所追求的目标并不一致。作为股东,会追求投资价值的最大化;而作为管理层,往往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但是,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并不等同于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与股东相比,管理层更厌恶风险。在面对既得利益与未来利益、可得利益与或有利益时,为了减小决策风险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既得利益和可得利益来短期快速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从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公司获利,则主要归股东所有,管理层也只是得到薪酬及奖金而已;如果公司经营不善,甚至出现亏损,那么,管理层就有可能面临辞退的危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管理层就可能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掩盖经营不善的公司现状。
从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两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因此,对管理层而言,会有更大的动机选择提高公司业绩的决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管理层不仅不可能会牺牲自身利益去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甚至有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委托人和代理人占有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不对称。管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只能通过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尽管股东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监管措施能防止管理层的逐利行为,但始终无法改变他们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因此,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管理层,为了减小被解雇的风险和可能性,管理层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不利于股东的败德行为,粉饰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此,只要有委托代理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会产生,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有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从会计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
1.会计制度设计的指向性和滞后性
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来看,会计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合约关系。这种合约关系就体现在它明确了在会计交易中每个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但制度设计是一种人为设计,参与制度设计的各方都想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各方的力量不均衡,即使力量均衡,最终在博弈的过程中,也会使得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能毫无缺陷,会计制度也一样。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只能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执行者总会不断的寻找漏洞和缝隙,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制度设计执行时的可选择性和随意性
会计制度只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基本规范和原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给企业留有很多余地。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基本要求之间明显的层次区分。由于这种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在制度设计中就很模糊,也就不可避免在执行时出现一些可选择性和随意性。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引用了公允价值。但是,要注意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其取得和确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由此所涉及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就让人质疑。所以说,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从内部控制环境的角度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实践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内部监督控制不到位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在我国企业,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事项有表决权,同时由董事会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由监事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但事实上,无论是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管,还是监事会履行的监督职能,都不能真正地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督控制的作用,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制衡机制。因而,企业管理人员就有可能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组织结构层级多增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来看,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层级多、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这将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增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每一层级上的管理者都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伪造变造虚假信息,对管理者而言,由于组织结构层级多,信息传递链较长,舞弊被发现的难度较大,舞弊的机会成本小,这也成为舞弊发生的一个诱因。对监管者来说,组织结构层级多,信息传递链较长,也会加大舞弊的发现和审查的难度和成本。如此一来,就会使信息失真现象很严重。此外,我国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时,相关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不合理。这样会有碍会计信息的形成和监督,可能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3.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
从内部审计上来看,实际上,它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方式。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或者存在内部控制观念上的错误,严重地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有些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缺乏专业人才,使得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发挥。这将不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舞弊。
4.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内部控制难以调动
从人力资源上来看,人作为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好的制度必须配备结构合理的优秀人力资源。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缺陷,管理者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方法还很落后,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工作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同时,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素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以及降低舞弊被发现的可能。
5.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应内控要求
从企业文化来看,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整个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不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一个缺乏好的企业文化的环境下,企业必然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程序执行不规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内部控制效果差。如此一来,人人都为追求自身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可能会出现会计信息舞弊现象,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四、从经济利益驱动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会计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业通过会计造假获得的利益要远大于其造假成本。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如果会计舞弊一旦被发现,企业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会使企业的信用受损。如果这种失信成本较高,使企业造假付出的成本大于其获得的利益,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我国《会计法》中的行政责任规定对于企业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约束力,而对于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讲是无法直接适用行政处分的,因为其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又如,《会计法》中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对于造假者来说违法成本太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法者以较小的违法成本去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