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行政预算管理论文 > 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研究

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研究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固定资产投入的种类不断增多,投资规模和资产价值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管理已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笔者将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两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优缺点

(一)提高了固定资产确认标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是,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因此,新老制度交替期间,财务人员应准确划分固定资产标准和类别,为固定资产核算做好基础工作。

(二)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

新制度基本上借鉴了企业核算固定资产的方法,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和提取折旧方法的多样性,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那部分价值得以反映,从根本上解决了现行会计核算的缺陷,实现了固定资产核算的一大跳跃,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在用、报废等情况下,完善了固定资产核算和监督。

在施行新医院会计制度时,如何准确核算医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呢?在网络化管理下:首先,对全院各单个固定资产进行分类,①确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范围。一是从空间上确定哪些固定资产应当提取折旧,哪些固定资产不应当提取折旧,比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等;二是从时间上确定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从什么时间开始提取折旧,什么时间停止提取折旧。②对在用所有固定资产准确划分类别、合理确定每个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如:CT等价值较高且随着科技进步的医疗设备,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按以上分类和折旧方法计算各在用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的累计余额,做好固定资产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新制度执行时,将按上述方法计算的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这样,资产负债表就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为财务分析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三)新制度没有增加固定资产减值、残值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中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减值进行规定,也没有预计残值。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进步,特别是电子设备价值下降很快,医院的医疗设备、器械等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更新很快;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中早已贬值,有的已报废或接近报废,固定资产报批程序复杂,但只要管理者不主动申报核销,资产总在不断增加,造成庞大的固定资产账面数额与实际资产不符。种种原因使得账面价值低于市价,变现能力差,报表上无法反映价值的减少,信息不真实。固定资产在期末不对其实际价值进行估算,不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着与老制度不计提折旧相似的弊端,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不满足谨慎性的要求。

医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在年度终了前应对各项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或全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其他费用”,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的自身特性和使用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四)对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其成本比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如,按确定的成本,借记本科目或“在建工程——设备安装”科目176000元,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1000元,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科目175000元。笔者认为这样计入收入,会虚增收入和利润,如果计入净资产核算更符合实际。

二、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

(一)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医院应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针对现行管理薄弱之处,进一步健全捐赠管理制度、日常维护制度、内部调拨制度、清查核对制度、盘点报废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规范管理,加强资产管理的制度管控。

(二)医院内部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目前许多医院对固定资产实行“多头管理”,即专业医疗设备由设备部门分类核算管理,其他设备由后勤部门分类核算管理,这种管理机制手段落后,容易在核算管理方面出现推诿、扯皮。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不同来源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核算,折旧核算、固定资产清理及费用资本化核算都作了明确规定,现行的多头管理,粗放式核算已无法满足制度要求,要想完整、准确地核算医院固定资产,应当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从而实现使用部门负责申请及使用、采购部门负责购置、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及分类核算、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支持与保障、财务部门负责全面核算及会计监督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三)建立健全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核算流程

根据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发生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固定资产核算流程,结合新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在年度预算、招标采购、入库验收、领用、报废处置等方面按照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要求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做到既能全面控制固定资产在医院运营的全过程,又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价值、构成、分布、使用年限、折旧提取等相关信息,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

(四)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网,将固定资产原有的账本数据电子化,为后续的资产管理奠定信息化基础

一是细分固定资产管理单元。资产管理部门要将医院资产使用部门细分为若干科室,明确各科主任为科室资产管理负责人,并为该科室分配固定资产卡号、固定资产科室代码等信息,各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资产卡片和物资管理。二是引进条码管理。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可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按资产的类别、规格、型号、单价、使用科室等建立固定资产档案,根据资产性质、规格进行设备编号,采用一物一码,为每台设备贴上固定资产条码标签。在入库出库、日常查询、定期盘点等方面,通过系统条码、编号进行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将各责任部门的终端链接,着力解决固定资产数据分散采集输入的瓶颈难题。在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促进资产管理全程整合、良性循环。

(五)完善资产会计核算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弥补了现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不足,引入了折旧制度,细化了会计核算,对固定资产以账面余额、账面价值、净值反映。医院应以贯彻新制度为契机,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追溯调整,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和相关成本核算体系。在新旧制度过渡过程中,医院尤其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清查盘点,确定资产折旧范围。按照新制度规定,对全院资产进行盘点,并按新的固定资产单价标准及分类重新界定、梳理,确定应计提折旧的资产范围,规范做好固定资产清理、处置的核算。二是追溯调整固定资产经费来源,补提累计折旧。完善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性质记录,区分自有资金、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捐赠资金等资金构成,并将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建的固定资产部分确认为待冲基金。根据专用设备、一般设备等类别,参照新财务制度中的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合理确定资产折旧年限,补提累计折旧。

(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医院固定资产庞大,固定资产多部门管理,稍不注意就容易混乱,会计核算失误也会造成资产不准确。比如:①房屋等设备已经交付使用,但迟迟不办理竣工结算或避税不开发票,财务人员不估价入账,长期挂在建工程等,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②房屋的二次装修费用未入固定资产账,按财务制度规定,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但一些单位按维修费用处理。固定资产使用后,对固定资产的后继支出。会计人员需要合理确定这些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财务规定:对固定资产金额大、收益期限长,性能、质量等都有较大改进的,确认为资本性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等;对维护固定资产的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进行的维护和修理,分清日常维修和大修理支出,对日常支出直接计入,对大修理支出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费用核算,借记“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③资产使用部门科室搬迁或调换时,不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造成资产无人管理,资产流失。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先进管理经验,如果没有高素质人员都会事倍功半,在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中会计人员首先要提高业务水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应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运用会计判断的合理方法、方式和手段,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提高各种数据在不同医院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专业判断取代机械套用的氛围,从而真正发挥新准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