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产业是一特殊产业,其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区域发展的中心性,区域发 展向中心城市集中.根据地区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地区产业的发展应当存在着 次序选择的问题.由于区域内生产力分布、工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等许多 问题,要处理好地区发展的先后问题.区域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倡导地 区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根据佩鲁、布代维尔等人研究的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在每个地区不是以同 样的速度进行,产业的发展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地 区和大城市,这些中心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增长极理论 只是分析了正面效应,实际上许多产业的发展其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而缪尔 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表明中心地区主要是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本、人 才和技术,削弱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加大了区域间的差距.
广告业发展更遵循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广告业首先在 中心城市开始发展,广告业的特性决定了向中心集中的发展态势. 在区域发展上,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三密”行业, 其发展地区要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中心城市科技发达、教育水平较高且人才比较 集中,可以为广告业提供技术和知识上的发展支撑.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更加 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同时中心城市教育水平、科技水平会更加吸引周围地区 高层次人才的集聚。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发达、人才的集聚是中心城市的典型特 征,而这些正是广告业发展所应具备的要素.中心城市的对科技、人才的极化效 应极大,周围地区知识、人才不断受中心城市吸附的影响而不断流失,更加不利 产业的发展.
广告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广告业的依附性质决定了经济发 展水平和产业水平是其地区广告业繁荣与否的外界因素,也是其市场规模的决定 因素.当地经济发展空间决定了广告业发展的空间,中心城市经济发达,行业众 多且较为发达,广告需求量较大,也使得广告业市场较为活跃,广阔的市场需求 进一步引起了广告企业的集聚,资本的集聚也是其广告业繁荣的必要条件.经济 条件和行业广告的需求量大使得中心城市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大,周围地区较大广 告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在中心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其次,广告业也是生活性服务业, 其为消费服务的产业,引领消费,且消费市场的活跃促进了广告需求量,广告业 更加繁荣.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产业的发达也是保证广告业繁荣的必要条件. 广告业的价值与媒体的价值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大型媒介受政府主导,墓本 布局在中心城市,且由于中心城市科技的发达,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传播 媒体和渠道丰富了媒介的多样性.媒介的多样性和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广告 主寻求多方式广告投放的现实,促进广告业向媒介发达和丰富的地区转移.
广告业的发达离不开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相互合作,广告业的竞争是 一体化竞争.三大主体的共同繁荣维持着地区广告业的繁荣,三者缺一不可.因 此,部分地区广告业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便是由于以上三者的缺失. 这里可以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越性,就省级地区来看,一般省会城市完全具有上 述三大主体的共同发达现象,而其他城市经济水平虽较为发达,但中心城市广告 水平较高,使得周边城市广告资源流失,造成广告业水平的落后,与经济发展的 不适应.
缪尔达尔(G.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最初的偏离会促使这种偏离 得到加强,这一过程不会再回到均衡状态,而是强化了非均衡状态.中心地区的 聚集优势和繁荣区域内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引起中心地区创新活动的加强和资本 的投入的扩大,而产生的优势又进一步吸引经济活动,强化了聚集优势,并且这 一过程会持续下去.广告业的发展就是向中心城市不断累积,加强了中心城市的 创新和资本,而这种优势会进一步吸引周围地区的广告资源和资本的投入,这样 不断的优势循环,更加加剧了广告产业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佩鲁增长及理论以 及赫希曼、缪尔达尔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中心地区同时对外围地区具有积极 和消极的效应,而最终区域的发展过程是看哪种效应占上风.广告业也具有两种 效应,对周围地区的创新技术的影响和传播手段、制作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周边地区广告业的发展,但其中心城市回流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因此, 广告业的走向是趋于异化的过程.
最终,广告业逐渐形成弗里德受提出的“中心一外围”态势,主要依靠中心 城市的创新聚集和扩散资源要素来引导和支配外围区,中心城市之所以能对外围 施加影响,主要由于其创新活动比较活跃,是区域发展的源头,而且还具有使外 围地区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力.
部分学者对广告业非均衡发展影响因素和现状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R皮卡德(2001)指出媒介是决定广告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广告产业的 价值依赖于媒介的价值,广告产业的价值与媒介的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喻国 明(2003)认为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传媒体制束 缚了传媒业的活力,另一原因是传媒企业的规模不经济的阻碍.
经济因素影响方面,何建生(2003 )、莫生兆(2004 )、白明(2007)均认为 广告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当地经济水平和广告主的广告需求水平,经济不发达是阻 碍广告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徐红(2004)认为广告业受市场需求、资本投入、高 水平人才、企业高技术设备的共同影响. 夏晓红(2004)在PEST分析中,认为主要是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 素、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主要为法律政府监管、协会自律等,经济因素主要为国 内外经济发展势头,社会因素主要为人文差异和购买者变化,技术因素主要为新 的传播技术的出现和改变,在技术上对于广告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孙银 致(2005)指出监管因素、产业政策和经济水平、传播新技术的发展等会对广告 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产生影响.
吴信训(2004)集中了近几年多位学者关于东西部传媒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我国东西部传媒产业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刘洁,胡君(2007 ) 探讨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与布局中的增长极现象与孤岛现象,并指出了其产生的 政策原因与解决路径.胡鞍钢,张晓群(2005)运用杂志出版数量、媒体覆盖率 等几个重要指标对全国各省的广告产业发展差距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建一(2006 分析了北京是中国广告业最发达的地区的原因,主要有:地理位置,媒体集中、 国际性大都市、辐射面广的地理位置为广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国性媒体的优势的影响,广告公司围绕媒体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广告业的发展. 包括经济的高度发达,商务活动的频繁、会展业的发达均需高度发展的广告业的 配套。应该说广告业的发展要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秩序、相对健 康的行业运作机制为广告公司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
高丽华(2007)认为广告产业区域的非均衡特征由其当地的产业结构、消费 结构、广告主的品牌营销观念以及媒体资源与广告公司的集群效应所决定的,而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其发展的墓础.
黄孟芳,邓晓旭,李楠( 2009)运用各地市广告经营总额和对广告业贡献度 指标对陕西省广告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陕西省广告市场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 衡.认为区位是影响广告公司选址的主要因素,继而影响地区广告业的发展. 陈栋贤,谷晓晖,顾红(2011)通过对‘怅三角”地区相关城市的调研发现, 广告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关,但是也存在着失衡性,就是有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迅速,但是其地方媒体和广告企业的发展却增长艰难。主要原因还是中心城市的 “吸附效应”,首先,中心城市广告创意、制作水平高;其次,是大都市广告市场 大;第三,中心城市媒体影响力大,省级媒体人口覆盖面大;第四,中心城市人 口流动量较大,消费市场比较活跃.这些就造成一些非中心城市,但其经济发展 迅猛,但广告业却与经济呈现极不协调的发展态势.
以上,许多学者也对广告业的区域非均衡进行了研究,并有一定的理论解释. 但这些学者往往从定性来分析,在定量上也是以广告业经营总额指标做的对比分 析.可以看出,学者对广告产业非均衡发展的深入研究还是比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