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展望

引言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中心理问题不断增多等原因,各高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力度,但总体效果不明显,这无疑是对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严重困扰,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以及家庭的和谐。基于以上原因,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概念一经引入,就引起学者、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辅导员的关注,并开始进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用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的理论、理念与方法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辅导。
   一、国内外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
   心理资本是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提出的概念,将引发个体积极行为的因素纳入到资本范畴,引起了学者们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与讨论。Luthans,Youssef和Avolio经过不断修正,将心理资本的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1}。Luthans等人(2005)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有:(1)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2)具有理论与研究基础;(3)有可靠的、有效的测量工具;(4)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个体心理状态;(5)能够影响绩效。{2}同时Luthans等人还对心理资本在促进员工的绩效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研究。{3}
   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国内,很快引起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在心理资本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心理资本理论研究方面:仲理峰{4}、王雁飞{5}等的理论综述性研究,具体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资本概念和内涵、要素构成、心理资本的测量、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心理资本研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研究展望等;柯江林{4}等进行心理资本本土化量表的研究编制,该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并将量表与西方心理资本量表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测试得出结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中国国情,是很好的本土化量表。仲理锋{5}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得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构成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杨锐{7}通过对638名工作者的实证研究,证实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张兴贵{8}等人研究了心理资本与大五人格对组织行为预测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心理资本的子维度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赵曙明{9}提出了将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实践的若干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也从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证研究,从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践应用,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同样引起了高校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按照当前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心理资本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通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有关文献,可以看出从心理资本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培养问题的文献非常少(见表1)。
   1.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概念及要素构成。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及要素构成进行界定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李林英{10}{12}等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以及状态后,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定义为“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总和,这些积极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并根据大学生的特定群体提出,构成心理资本的要素要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肯定与成就的获得。基于此,李林英等认为心理资本由五个维度构成,即自我效能、乐观、韧性、感恩、兴趣,并分别对五个维度进行了概念解释。蒋苏芹{11}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包含九大维度,即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幸福、责任意识、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自强、包容宽恕以及创新能力。其它相关文献中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及要素构成基本上借助于Luthans等人提出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国内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概念及要素构成的研究较少,因此概念界定尚不清晰,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2.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的编制与测量。大学阶段是人生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不断健全与成熟的过程,是心理资本积累与培育的过程,大学生心理资本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应有别于员工的心理资本测量,应与大学生的年龄、生活、学习状态相关。因此国内学者开始尝试编制本土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如肖雯{12}等为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及其规律,通过访谈分析、借鉴Luthans、柯江林等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并通过整群抽样测试方式进行测试,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基础上,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包括自我效能、乐观、韧性、感恩和兴趣五个维度,形成了由29个题目构成的最终问卷。蒋苏芹编制了由71个题目构成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并对北京市3所高校的6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研究还发现心理资本在年级、经济状况、生源地、独生与否、单亲与否变量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除上述编制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之外,一些研究者还采用Luthans编制的心理资本量表、柯江林等人编制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等与应对方式量表、症状自主量表等联合使用进行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测量。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量表有待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和研制,以适应大学生群体。
   3.心理资本理论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能指导实践,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企业或组织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或提高效率、效果,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同样如此。开展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一些学者和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将心理资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常海{13}在研究心理资本内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在已有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基础上,从心理资本这一全新视角审视高校学生管理以替代注重学生行为管理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探索。
   潘清泉{14}等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等子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子维度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作用。
   付立菲{15}等在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因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乐观因子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学科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从学习倦怠情况看,情感耗竭因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学科类别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家庭住址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就感低因子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一年级大学生成就感水平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负相关,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积极心理资本优势,避免学习倦怠心理与行为,这为高校开展心理资本培育提供了数据支持,但数据采集仅限在一个学校,有一定的局限性。
   励骅{16}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应围绕心理资本的几个维度展开,提出以积极的态度认知就业形势,规划生涯发展目标、给予人生经验、完善人生价值信念等途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资本,应以生涯发展规划为基础,帮助学生提升心理资本,开发就业潜能,提高就业能力。
   王鉴忠{17}等认为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终赢得职场竞争优势,逐一分析心理资本各子维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也从理论研究逐渐趋向于实证研究,从理论研究趋向于实践应用。笔者相信,伴随着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展望
   尽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逐步深入,但仍处于起步状态,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1.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待于深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界定对于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理论研究与培育途径探索很重要,是基础。尽管现阶段已经开始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及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但还有待于深入。
   2.面向学生的积极方面,进行潜能开发研究。当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多针对特定群体,如贫困学生、女大学生、学习倦怠学生等,或针对大学某一特定阶段的研究,如毕业生,而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资本的理念是更多的关注正常人群的潜能的开发与训练,因此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大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培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现阶段的研究仍然没有跳出问题的圈子,仍着眼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也违背了积极心理学面向积极的角度的理念。
   按照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资本最初的理念,开展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与开发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成长的协同作用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员工的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一个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三者协同作用于员工或领导,心理资本起着基础性作用。大学生“三本”也不例外,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协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成长的协同作用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4.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途径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指导大学生成才,为高校培养人才拓宽一个新的视角。从总体上看,有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培育还处于理论研究层面,从实践角度去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还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今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途径探索与研究,这是一个难题,同时也是研究的方向。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的竞争,从育人的角度看,高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应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水平,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感恩过去,珍惜现在,希望未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从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资本角度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为高校培养人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今后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上会更加深入,必将对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