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早已成为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与主要生活消费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却与自身实际收入情况相比,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方法,甚至存在不少大学生盲目攀比,挥霍无度,不切实际地追求物质享受。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大多数还不能让自己的经济独立或完全独立,仍然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面对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将直接关系着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消费的具体情况,分析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成为我们组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资料收集
2010年11月―2011年3月,本小组成员在王娟老师的指导下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好相关资料,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2011年4月―2011年6月,本小组成员根据前期小组分工安排与时间情况相结合,对之前收集的问题材料进行筛选、分析、汇总,最终形成了针对四川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紧接着在学院内开展了一次充分考虑年级、宿舍类型(空调房、普通房)、专业(艺术类、非艺术类)等变量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回收1000份,有效率95.2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月平均收入状况
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家庭月平均收入状况如下:家庭月收入在1999元以下的同学人数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3%,家庭月收入在2000~2999元的同学人数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25%,家庭月收入在3000~3999元的同学人数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38%,家庭月收入在4000~4999元以上的同学人数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9%,有5%的同学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月收入在3000~3999元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这一数值基本代表了我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经济来源
调查表明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有43%的同学主要经济来源选择的是“家庭供给”,有12%的同学选择的是“奖助学金”,有27%的同学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有10%的同学选择的是“自己赚钱”,而其他剩余8%的同学,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的是“家庭负债”。
(三)调查所得大学生月消费水平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
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情况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由700~899元向两边递减。而500~899元这一区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6%。我们把这一项与家庭收入相对照,几乎完全吻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学生消费水平和家庭收入几乎成正比例的同方向增减。而且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家庭供给,虽然有很多大学生通过兼职之类的经济活动得到生活补助,但较之高昂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并没有能够真正获得经济独立。
(四)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形式多种多样,消费结构也各有不同。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日常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情世故消费等几个方面。
日常生活消费:主要指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由于学校所处的城市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不同,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开支数额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学生大手大脚一个月能花掉几千元,也有学生能省则省,每月生活费不超过400元。
学习消费:主要指学费、书报费、文具费、考试费用等。其中,大学生的学费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会存在一定差异。另外,日益增多的考试项目让考试费用在学习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为了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事业打好基础,报考各类从业资格证、各类职称等级考试、各类语言水平等级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研究生等等考试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考试报名费、书本资料费甚至培训费也跟着增加。
休闲娱乐消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生活也日益丰富多样化。这使得休闲娱乐消费在大学生的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笔记本电脑、品牌手机、数码相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渐渐普及,泡网吧、唱KTV、溜旱冰、打桌球甚至打麻将等项目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休闲娱乐消费无论是从比例还是从总量上看,都呈现出了逐年上涨的趋势。
人情世故消费:主要指人情消费和恋爱消费。在校大学生在大学中为适应社会努力学习着各种社交技能,离开父母渴望被理解的心态,让他们喜欢结交朋友,所以用于增进友谊请客吃饭的费用也日益增多。现在很多大学生为庆祝生日、庆祝得奖、获得奖学金等都会请朋友娱乐吃饭。另外,如果是在谈恋爱的大学生,用于约会、送礼等的恋爱消费也在人情世故消费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当代大学生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然而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往往会在消费中表现出许多问题
1.缺乏对自己经济状况和经济来源的正确认识。不少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无视父母挣钱的辛苦,自己也没有理财观念和意识,养成了盲目、赶潮流的非理性消费习惯。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考虑实际就买,为和同学攀比名牌手机、服饰,不惜节衣缩食。此外为了和朋友搞好关系,有个好人缘,有的大学生出手阔绰,常常向父母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借口要求增加生活费,这无疑是给并不富裕的家庭增加更多压力。
2.娱乐性消费多,发展性消费少。从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多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很少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或者是未来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片面追求暂时的休闲享乐。你可以发现去网吧的同学比去图书馆的多,上网娱乐比上网学习的多。他们沉溺在低层次、带有攀比性、炫耀性的消费中, 而对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对于发展性的精神文化消费重视不足、投入较少,有的同学甚至连上课用的教材也一省了之。
(二)如果上述问题的出现得不到足够重视,并任其发展,那么带给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
1.影响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加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出现。有的大学生在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后,养成了错误的消费习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向同学借钱甚至打起自己学费的主意。更有甚者还染上了赌瘾,输掉了自己的学费,为了维持生活和还债,一些大学生受社会犯罪分子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犯罪道路。因为挥霍学费而自动退学的也大有人在,与其说他们挥霍掉的是钞票,不如说是自己的大好前程。
2.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一方面,部分学生存在的攀比性、炫耀性消费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贫困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面对自身的经济贫困,许多贫困生会承受相当的经济压力,从而出现明显的抑郁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消费中部分学生攀比、炫耀心理的满足也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
四、对大学生消费的建议
(一)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监督作用。其实现在大学生的消费很多是受社会的影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和净化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努力消除那些不健康、低趣味的文化娱乐场所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供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家长还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关心子女的思想心理变化,了解其在校的消费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不能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消费和生长需要,必须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精神消费和成长需要。其次,应培养大学生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坚决抵制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提高自身合理适度的消费能力。
(二)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每天都需要独自消费,而多种类、多层次的消费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成长。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和理财教育。通过进行国情教育,大力宣传我们的基本国情,旨在提倡生活消费要与国力相适应;通过进行传统教育,旨在宣扬我们必须继承“勤俭节约”传统美德;通过进行感恩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体谅父母赚钱的艰辛,感受祖国对他们培养的重视和寄予的殷切希望,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从而能在消费方面不辜负期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进行理财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了解理财相关的基本知识,从而掌握理财的基本技能,重视发展性消费。其次,提高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由于大学的学习较之中学相比,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上课的时间比中学少,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加大对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投入,利用学生空余时间开展一些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如学术报告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各类社团文化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从而保持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充实。
(三)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注意利用好课余的时间,在闲暇时间多看书读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各类体育文艺活动,这有助于学有所长、闲有所乐,避免自己浪费大量的时间去追求物质享乐。二是要努力加强自律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盲从、攀比等错误心理。避免为了赶潮流、炫耀、攀比,把时间和金钱消耗在无休止的消遣娱乐中。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必须自觉培养思想观点能自辨的能力、行为情绪能自控的能力、工作学习能自主的能力和生活服务能自理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受到错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