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国有粮食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稳步发展

国有粮食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稳步发展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财务管理在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谈三点体会。

一、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 贴近实际,做好粮食财务管理工作

粮食财务工作的出发点是通过强化管理,促进粮食经济秩序稳定发展,落脚点是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收益增长和职工收入增加。

1、以扭亏增盈工作为主线,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由于受到行业特点的限制,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活动依然保留不少计划经济的痕迹,企业经营行为目的与粮食宏观政策趋向存在着差异。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亏损,就必然要求企业从各个环节出发,精打细算,提高效益。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基于这一目的,通过机制、制度、办法创新,来促进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近年来,我们从财务管理层面制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考核指标,协调各项粮食补贴政策,落实补贴资金及时到位。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加大组织附营业务收入力度,特别是对租赁、投资收益的组织力度,促进企业提高效益。从政策性业务层面上,加强对政策性业务工作的指导,捕捉粮食市场信息,及时组织轮换、销售,合理确定粮食库存,减少粮食陈化损失,从而降低粮食政策性业务的机会成本,减少费用支出。由此,较好地促进了全市粮食经济效益。2001年全市粮食企业亏损从15360万元下降到2005年全系统盈利78万元,实现了粮食企业经济效益的历史性突破。(列表如下) 单位:万元

年份
全市利润
其中:
市区利润
其中:


合计
购销企业
合计
购销企业

2001
-15360
-10872
-3815
-1596

2002
-6786
-2339
-1191
303

2003
-3545
-2459
-530
-192

2004
-1920
-1143
-749
-373

2005
78
195
10
86



2、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化财务管理力度。2001年我们结合国有粮站拍卖和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结合粮食企业实际的资产处置收益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实行集中管理,封闭运行,专户核算,预算审批,定期审计的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市商贸系统运行,使整个系统资产处置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推动企业职工分流工作顺利进行,2003年经过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取得了较好的评价。同时,针对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情况,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监督与管理工作意见》,《国有粮食改制企业不良资产核销及处置管理办法》,对改制企业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职工备付金提留与管理实施了有效监督与管理。

3、以强化资金管理为手段,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保证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前提下,灵活调度资金,确保系统的职工稳定、经济发展。在改革、改制最关键时刻,资金最困难时期,对国有资产转让资金统筹管理和主动与有关部门协作,共调剂拨付的社会保障资金3.8亿元,筹措资金近3000多万元,对全市粮食购销企业6459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和分流。

4、以审计工作为先导,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审计、评估、公开出让是实现企业资产流动公正性的重要手段。自2001年全省提出以分流粮食系统职工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先后对市区粮食企业99个项目进行审计评估,评估资产达23426万元,做到了粮食企业资产转让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不定期对下拨的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审计。五年来,累计下拨资金3.8亿元,没有发生或发现重大违规违纪事件。

2004年,我们配合省粮食清查审计工作组,对1998年至2001年粮食购销和价格放开前的政策性财务挂账进行了清查,清查审计单位119家,资产总额达到42亿元,确认的财务挂账总额53516万元,全市应被确认的政策性财务挂账数字均得到了确认。2005年完成了两次财务挂账从企业剥离工作,累计剥离财务挂账13.03亿元,解开了粮食购销企业因政策性财务挂账所形成债务链,为下步企业重组创造了条件。

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几年来,先后对近60%的单位进行经济责任承包、领导干部离任、企业专项资金、基建工程预、决算进行内部审计,审计核减损失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000多万元,提出审计建议165条。

5、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我们抓住金融体制改革机遇,对粮改中所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采取“一次了断,分期付款”、“集中打包,分散处理”、“司法认定,终结执行”等多种形式,协调处置不良贷款14841万元,贷款本金偿还率平均为12.62%,本息偿还率为5.1%,解除了被法院查封的近1000万元的有效资产。五年来,经财务协调到位的各项补贴资金累计达到5.09亿元。

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粮食企业资产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截止2005年底,剥离财务挂账和处置不良贷款后,粮食购销企业总资产由2001年的41亿元,夯实到27亿元,全市粮食企业资产负债率从97%下降到84%;库贷比例则由23%上升到80%。

二、分析企业面临的形势,面对现实,找出粮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市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新的形势,依然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粮食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企业国有体制的挑战。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研究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但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彻底之前,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国有体制与财务管理机制之间矛盾。这就必然造成财务管理还处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最初阶段。无法实施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实践过程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2、国有粮食企业包袱依然沉重。截止目前,企业还有大量的呆账、烂账需清理处置。表现为:一是98年粮改后附营业务停息贷款全市约3.6亿元(其中市本级2.2亿元,原区县1.3亿元),至今本金消化问题尚未明确;二是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构成的损失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仅市属单位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就达8200万元;三是部分单位划转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全市约2.6亿元依然存在(其中市本级1.1亿元,原区县1.5亿元);四是企业分流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挂账金额较大,没有能够通过取得的效益来消化。

3、国有粮食企业融资能力不强。现有粮食企业除粮食收购在农发行贷款外,其他业务均未能开发新的贷款渠道,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与现代企业相比差距甚远,给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4、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粮食系统的财务人员无论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监督办法都有不适应的问题,存在着本领危机。

三、 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展望未来,寻求粮食财务管理工作新突破

做好新时期粮食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三个转变”:从算补贴账、算资金账转变到协调落实有关财务政策,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宏观调控上来,当好粮食工作的“协调员”;从具体对企业的管理,转变到加强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上来,当好粮食工作的“服务员”;从具体管资金、管经费,转变到对粮食企业进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上来,当好粮食工作的“监督员”。要履行协调职能,监督职能,服务职能,要充分发挥粮食财务工作的优势,为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服务。

1、摸清家底,推动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企业的经济总量、运行方式、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新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全面开展企业财产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以实现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2、强化组织协调,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的意见》精神,积极协调落实好粮食财务挂账剥离工作,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处理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按照文件要求尽快落实相关粮食流通有关优惠政策,特别要做好国有改制后企业粮食购销经营资格认定,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做好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抓住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处置企业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唤醒沉睡的资产。

3、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在现行体制下,一些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继续发挥作用,并结合粮食企业业务方式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形势,与之相应地适时地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4、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各项审计。对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社保资金实行跟踪审计,杜绝使用中的腐败问题。

5、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认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