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查帐过程中,确定经营期艘如实现的金额十分重要。
现行的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各种商品在销售或领用时,企业可分别选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毛利率法等确定其成本,企业可根据存货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同是财务制度还规定:同一种商品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随意变动。为此,在核定商品销售成本时,应从两个步骤来核实:首先,核实企业对同一种商品是否在一个年度中适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本结转方法,以达到少转趁本或多转成本的目的。其次,按照企业采用的成本结转方法来审核企业结转成本金额是否正确。现就商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采用的几种成本结转方法的不同审查方法介绍如下:
一、商品批发企业
1.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商品小数成本的审查。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金额+本期收入金额-非销售付出金额)÷(期初库存数量+本期收入数量-非销售付出数量)
商品小数成本=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结存商品金额=结存商品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对于采用这种方法是:对期末最后一个月月末的库存商品明细帐余额栏所列的结存数量、金额进行全面或者重点抽查,运用加权平均单价公式计算平金淡季,根据结存数量,计算期末库存商品应结存余额,进而确定本期销售成本有差异,要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例:某商品流通企业2000年12月,期初库存商品余额为3600万元,当月进货为8450万元,委托代销发出商品1800万元,库存期初数量为300万件,本期购进数量为800万件,委托代销数量为150万件,结存数量为400万件,本期商品结转销售成本5962万元。
①加权平均单价=(3600+8450-1800)÷(300+800-150)=10.79万元;
②期末库存商品应结存余额=400×10.79=4316万元;
③本期小数商品应结转成本=3600+8450-1800-4316=5934万元
④多结转商品销售成本=5962-5934=28万元。
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8万元。
2.采用毛利率法结转商品小数成本的审查。
计算公式是:本期销售成本=本期销售额×(1-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期计划毛利率)
毛利率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成本结转方法,企业为简化工作程序较愿意采用毛利率法。但毛利率法计算不够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商品小数成本,在每个季度的第一、二两个月使用,季末必须用其他成本计算方法进行调整。所以在检查时,一定要核实企业是否及时运用其他实际成本结转方法调整。如果不进行及时调整,结转感到商品下成本就是不真实的。
二、商品零售企业
要重点审查商品进销差价结转是否正确。商品零售企业采用受加金额核算,除按销售收入记消耗素帐外,平时还要按商品的成本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关键是正确结转商品进销差价,即正确平摊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和已销售商品进行差价有综合差价率计算法、分类(或柜级)差价率计算法、实际差价调整计算法。现就常用的综合差价率方法阐述如何审核商品销售成本。
计算公式:
①综合平均差价率=月末进销差价帐户余额(分摊前)÷(月末库存商品余额+本月商品销售额)×100%
②本月小数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额×综合平均差价率
由公式可以看出,合乎司商品销售成本的关键是核实月末“进销差价”帐户的金额。审查“进销差价”帐户时,应重点审查购进货物时时购正确核算了“进销差价”,有无不记进进销差价的情况。要与“库存商品”有借方发生额,而无“进销差价”发生额,通常是漏记了进销差价。在月末“进销差价”帐户余额准确的情况下,运用公式计算hu 综合平均差价率,审查企业结转的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