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针对理论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能提供有用信息,而实证研究却坚持其有显著价值相关关系的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能满足投机性股票持有者对信息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传统所有者①对信息的需求这一现象,指出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界与实证界侧重的角度不同。
始发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孤立性金融危机如海啸般迅速席卷全球,甚至波及到实体经济,最后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把公允价值计量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夜之间公允价值计量成了金融界和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其中不乏有见地性的文章。但目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会计理论界否认公允价值会计,而实证研究却得出公允价值会计有显著的价值相关关系。理论界与实证界之间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影响以后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与传统所有者的不同,来解释理论界与实证界之间的矛盾。
一、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否定
在介绍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前,首先需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某一属性的计量,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就是说单有公允价值计量形不成公允价值会计,必须将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其为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信息是否有用的研究。会计理论界一方面肯定公允价值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另一方面又否认公允价值会计。代表人如葛家澍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中,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无用的,因为它是估计数字,估计数字若在资产、负债、权益和收益中确认,这就歪曲了财务报表的数字。再如James Cataldo & Morris McInnes在《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作用》一文中,认为企业价值需要借助金融模型估计,传统收入费用会计体系下的净收益指标是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但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净收益的计量失去了逻辑一致性,得出公允价值会计对权益股价模型的应用造成了干扰,从而损害了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等等,其他类似的观点不再一一详述。
二、实证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肯定
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是利用奥尔森(Ohlson)模型,讨论公允价值会计与股价的相关性,以此验证公允价值会计向人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例如:邓传洲在《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中以B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从1997年至2004年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能力,也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并以2001年至2004年B股公司为样本,得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票收益率具有价值相关性。吴战篪、罗绍德、王伟在《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中以2007年沪深两市1 63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再如刘永泽(2010)等,在此不一一列示。
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研究投机性股票持有者的原因
1.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决策有用目标基础之上的,即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论。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作为一类新出现的信息使用者(相对于会计对传统所有者的研究而言),会计界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2.金融市场上的股价变动大多是投机性股票持有者买卖双方比例均衡点变动的结果。因为传统的股票所有者为了控制企业,要保持占有企业一定份额的股票,所以一般不会变更持股量,不会进行市场交易,也就不能影响股价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