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2025年高会考试辅导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摘 要:

关键词:

近年来宁波市财税政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需要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一、宁波市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是宁波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市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率先在全省开始现代农业建设。以下是我市2006年~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统计
年份
农林牧渔总产值
剔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
2006
222.2
4.3%
2007
250.4
4.0%
2008
263.3
4.0%
2009
286.4
3.9%
2010
339.0
3.6%
2011
399.2
4.1%
2012
420.5
1.9%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稳定增长,2012年与2006年相比,已翻了1倍。
(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2005年以来,我市创新农业区域化发展思路,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起点,逐步构建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产业框架,形成了“一区四带”,即粮食功能区、创汇蔬菜带、水产养殖带、林特花卉带和畜禽养殖带的发展格局,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到“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和在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已分别达到105个和21个,涵盖全市十大主导产业,建设总面积117万亩,宁波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提升品牌和产品档次,注重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流通的带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全市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生猪、禽蛋有了新的发展。
(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为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经营,我市逐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初步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态,推进了生产方式从粗放管理向集约发展、经营方式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经营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市耕地规模经营率从28%提高到56%,规模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实施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3家,联结带动农户113万余户,建立原料基地250余万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10家,入股社员3.4万个,带动农户37.4万多户,年销售社员农产品超过30亿元。
(三)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增强。
  结合先进品种和技术推广,加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引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机构、经营主体技术队伍相补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到2010年底,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自主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晚稻品种达到超级稻水平,最高亩产达到858.5公斤;水旱轮作、一年多茬栽培、套种套养、种养结合等“万元地”高效农作模式得到创新,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四)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我市不断探索农业防灾减灾新形式,逐步建立了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强化农产品营销为主要内容的风险保障体系,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地力培肥工程实现全覆盖,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0万亩,重大动植物防疫预警和应急机制有效建立并发挥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已惠及农户11余万户。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缺位现象严重。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仍有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三、完善宁波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让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要出台财税政策,保证农业产业利润率,吸引新型农业主体。
  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农业主体缺位问题,要加大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吸收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帮助他们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等方式加大农业生产利润率,吸引和留住新型农业主体。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鼓励农户品牌经营。
二要出台财税政策,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聘用大学生农技人员的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适当给予补助,帮助解决工资压力,让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留的住人,让优秀大学生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加大农业科技产学研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水平。
三要出台财税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通信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着力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础农田。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应急机制,强化监测预警能力。
四要出台财税政策,鼓励产业化经营。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平台,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我们可以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级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强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带动能力,使合作组织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出台更多的惠农财政税收政策,帮助农民朋友建立品牌,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政策鼓励产业化经营。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