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论文 > 运用创新思维提升治黄水利财务管理水平

运用创新思维提升治黄水利财务管理水平

运用创新思维提升治黄财务管理水平

——黄委领导干部创新与科学发展培训班学习体会

黄委财务局局长 夏明海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党兴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特别是《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对我们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江泽民文选》中,有多篇文章是论述创新的,如《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等,可以说《江泽民文选》本身就是创新的理论成果。通过黄委领导干部创新与科学发展培训班的学习,更增添了对有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的切身感受。联系到我们“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黄大业和自己的岗位责任,日益体会到创新思维的重要和急迫。

  一、创新思维的理论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我们党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靠的就是坚持改革,锐意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20多年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成果。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都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在我们的治黄大业进程中,也处处体现出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成果。治黄60年来,从保证黄河大堤伏秋大汛不决口到“四个不”目标的提出,从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到调水调沙、淤粗排细等多手段的全面实践,从单纯水利工程建设到“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建设初具规模等等,无不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正是有了创新思维,我们黄河治理与开发的事业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从流域机构成为世界水利瞩目的焦点。

  二、提高治黄财务管理水平必须依靠创新思维

  在治黄事业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黄委的财务管理水平也有质的提高。特别是1998以来,随着国家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逐步建立,黄委的财务管理体制、会计核算模式、投资机制和资产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全河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分析起来,这些成绩和创新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1.积极推进财政三项制度改革,效果显著。

  通过这几年理论摸索和实践运用,初步确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要求明确、过程公开、权责明晰的预算编制规程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制度,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国库支付范围不断延伸,目前实行国库支付的单位已达 118 家,占全部预算单位的67%,有效地保证了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

  政府采购改革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采购范围不断扩展,采购规模逐年增长,2005年采购资金达 8000多万元,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

  2.开展预算定额测算和制定,使得经费申请有据可依,极大地提升了经费保障力度。

  从2000年开始,我们组织开展了对水利经常性业务工作经费和基本支出的预算定额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多个单项业务费和基本支出定额标准。这些定额标准的测算和制定,使得黄委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了充分的经费保障,稳定了职工队伍,也为今后制定行业业务经费定额标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定额管理是今后预算管理的基础,无论今后预算改革如何深入发展,定额管理的基础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做到了前面,应该说是超前的,也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3.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效率更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是我们在黄委党组开拓创新精神的指导下,研究提出的一项具体创新目标。自2003年开始我们积极探索财务信息化,在黄委范围内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现有单机版财务软件为网络版,并借助“数字黄河”网络建设成果,把黄委300多家会计单位分四级(黄委、省局、市局、县局)联网,实现随时异地查询所属各级单位的最新财务信息、对敏感问题长期异地追踪监督等目标。

  为加强资产管理,从2002年开始研究开发“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几年的试运行和完善提高,2005年完成全部技术指标和功能,并已在河南省局范围内安装应用,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全程监控和实时管理。

  4.积极探索供水改革机制,实施“两水分供”。

  1999年以来,通过不懈努力,黄河下游渠首水价逐步得到调整,特别是工业水价连年提高,给供水单位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业、农业用水分离困难,很难做到独立计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费收入的增加。2005年我们选择了位于黄河最下游、对黄河水依赖最大、工农业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东营市实施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两水分供”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工农业争水矛盾,优化了供水结构。山东全局扣除引黄济津因素,2005年非农业供水实现收入2283.52万元,比2004年净增1122.58万元,实现了非农业供水收入翻番增长。“两水分供”解决了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引水工农业用水不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是黄委供水管理环节中的一次突破。

  三、创新财务管理的几点设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眼前。

  虽然我们近年来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上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取得了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还没有全面、切实到位,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经费预算仍不平衡,财务统一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还很艰巨,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相比仍然落后等等。因此,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切实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坚实保障的任务依然繁重。今后我们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1.继续搞好水利各项经常性业务经费定额标准的测算,逐步建立起预算管理定额标准体系,促进预算管理基础工作。

  一方面对于已颁发定额标准,预算单位在编制经费预算时要严格执行,各级主管单位也要按照定额标准严格审核预算。另一方面积极督促财政部、水利部及早颁发水文业务经费定额标准,全面开展其他如防汛、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质监测、水政执法监督等经常性业务经费的支出定额标准的测算。最终建成一套完善的经常性业务经费定额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提高预算综合管理,约束预算行为,平衡预算差距。

  认真总结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预算工作的经验,并逐步推广。深入做好部门预算基础工作,落实核定改革后各单位的人员状况和业务职能,对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要明确界定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同时在新增加预算部分安排上要向困难单位和基层倾斜,缩小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的预算差距。

  3.逐步建立问责制,不断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将所有资金统一纳入到单位财务部门集中管理,改变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

  认真贯彻落实《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积极推行资金管理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按资金级次、性质和管理环节,在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监督者之间,明确责任点,界定、分解管理责任;对涉及不同部门和人员的项目和资金严格按照“谁决策、谁负责、权责匹配”的原则加强管理。

  4.进一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试行资产的网络化管理。

  目前黄委各独立核算单位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财务应用软件已成为日常管理和核算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一些财务数据分析、预算定额预警、财务报告等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及安全保护等需要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水利国有资产信息系统要在全河推广应用,并组成资产管理网络系统,形成维修、变更、评估等各种资产信息的及时沟通、资产处置审批的便捷规范,各项资产的快速查询,从而随时都能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的家底,达到综合利用的效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增强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加业务操作技能。

  创新要有一大批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会计法》、《公司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修改及实施,使法律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财务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内、对外的窗口之一,必然涉及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解释、运用上,增强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既能保护各级领导的指令符合财务规定,又能起到洁身自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告舞弊等行为。同时,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更新,财会人员面临全面学习和知识更替的压力更大。因此,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就显的非常重要。

  治黄事业在发展,我们的财务管理也需要不断发展,如何适应不断深化的财政体制、事业单位体制等改革的要求,创新治黄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2007年2月27日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