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关于高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会计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培养会计人才,主要靠会计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高级人才,学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会计教育的基石,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教学理念 综合素质
会计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培养会计人才,主要靠会计教育。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会计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滞后,这与新时期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会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一方面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社会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的状况。因此,改革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己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我国的高校会计教学总结出几点粗浅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会计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失去诚信, 弄虚作假, 欺诈舞弊, 则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给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带来损失。朱镕基同志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十六字”要求:“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国家会计学院成立时,朱镕基同志的题词仅仅四个字:“不作假账”,这要求看似简单,但在钱、权、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能够控制私心“一闪念”,却并非易事。 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如果大学只是教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缺乏道德意识,即使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目前我国会计在校教育的重点主要放在会计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上,而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却非常欠缺,在会计教育教学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道德课程,甚至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教给学生作假帐的技巧,这无疑是会计在校教育的失败之处。
从我国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和“银广厦”事件到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都有会计和审计人员共同参与舞弊,这当中都有会计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的原因。如果我们以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贯穿于会计道德教育中,给会计专业学生一个理性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遵守会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减少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犯错误的可能性。学校应该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与会计专业课程相融合, 从而解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空洞无物。学校可以专门开设“会计道德教育”课。会计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让会计专业学生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在会计教学中, 让学生扮演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各种角色, 使其切身体会到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自己身边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改变现行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提供现实的案例背景资料,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认识到哪些道德是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 结合自身的情况自己应如何注意可能的道德问题。认识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实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 才是会计从业人员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 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知识层次是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更高的视野有效地驾驭实际。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始终是会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会计学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空谈理论不仅会降低理论本身的价值,也难以实现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行知脱节,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指到校外实习单位实习,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学生,即使接收也大多是让学生进行参观实习,实习效果并不好。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实习的要求, 自己找实习单位,只要单位在实习表上盖个章即算完成任务, 事实上学生根本没有实习,使实习成了一个过场。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 实习效果难保”的问题,因此校内会计模拟实验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校内模拟企业会计工作,必须讲求尽可能再现会计的真实工作环境,不仅要提供会计需要的各种账、证、表、单,还应设置各种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经济组织的财务部门。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提供社会常用的核算软件,让学生为以后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学校应该给教师充分的条件出外学习深造,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实践指导。
三. 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会计教学方法,是要在会计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就是会计教育的对象。会计学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我国对会计理论教学多采用“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些感性认识,比如采用课件教学,教师在讲授理论、概念时随时展示实物图片,比如账簿,会计凭证,播放会计工作时的一些录像,或者将一些会计工作流程制作成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纸质的教案变得更加生动。或者实行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摆脱理论的枯燥感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社会实践是复杂丰富的, 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会计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社会学科,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免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实际发生差异。因此作为一名会计学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而非死记硬背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避免填鸭式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理念,因为某一业务的核算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业务也是千变万化,不可能与理论百分百的相符,要让学生尽可能掌握业务核算的基本特点,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针对各种情况能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学到的会计知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四. 搞好学生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非常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希望招聘的人能够立即“顶班上岗”。但我们的学生尚未走出校门,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几乎为零,针对这点不足,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当地有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作为学生的实务指导教师,这些特殊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从事会计工作时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指导学生如何应对一些工作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扩展学生眼界,使学生了解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一些行业的惯例,为学生以后参加应聘增加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会计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优秀企业家, 成立校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 并通过专家委员会经常举办前沿学术讲座, 活跃学校学术气氛。应积极帮助、引导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会计“热门话题”讨论和提高思辩能力的各种活动。
五.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只局限于狭窄的专业知识领域,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在一般人眼里,会计人员就是“账房先生”,他们的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其实不然,现代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宽广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是复合型的,既要有会计能力,又要具备经济、管理知识,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在跨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会使用财务软件;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不仅应该了解会计法,而且应该了解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之一,更重要的是参与管理与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精通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是过程中要一定要兼顾各方面的需要,构建学生立体的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 张荣海.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教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 董华. 信息化下的会计教学[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3]. 魏素艳.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J]财会月刊, 2005,(09)
[4]. 王远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会计专业人才[J].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7,(11) .
[5]. 杨有红,胡燕,谢萍. 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作者简介:
张晓莉,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