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高级经济师论文 > 实施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实施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各地区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保险产品,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一、理县农业发展状况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全县总幅员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辖4镇9乡,共81个村民委员会,201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气候属山地型立体气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6.9℃-11℃,利于发展农业,为阿坝州的重要农区县之一。根据气候特点,蔬菜种植业以杂谷脑镇及以上地区重点发展大白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和金针菇为主的高原中低温食用菌;杂谷脑镇以下河谷地区重点发展以芹菜等精细蔬菜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杂谷脑镇以下高半山地区重点发展核桃和青脆李、红脆李为主的特色水果和马铃薯、洋葱、甜椒等为主的蔬菜生产,形成特色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
  (一)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理县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中心;以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理县有农耕地3.7973万亩,粮食作物有6个大类47个品种,主要出产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其次是薯类、豆类;经济作物有4个大类35个品种,主要出产苹果、花椒、核桃、甜樱桃及各类蔬菜;优势资源有蔬菜、花椒、核桃、甜樱桃、鲜食葡萄。我县是成渝两地秋淡季蔬菜基地,已建蔬菜基地30000亩。目前,已有大白菜、莴笋、土豆、萝卜、番茄、花菜、辣椒等7个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蔬菜、甜樱桃获得国家一类标准化示范项目;酿酒葡萄获得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古尔沟镇已建成为四川省首批标准化示范镇;注册了“米亚罗”“桃坪羌寨”牌鲜活农产品商标,“理县大白菜”地理标识证明商标正在申报中。
  (二)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重点
  粮食产业方面:紧紧围绕确保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两大任务,继续巩固粮食基地的基础地位,力争粮食作物播面稳中有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发展效益粮食产业,发展高山特色马铃薯、甜糯玉米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特色水果、蔬菜产业方面:稳定面积,挖掘潜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依靠科技,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壮大产业,实施品牌,增加效益。
  二、理县发展政策性农险的必要性探究
  (一)农业自然灾害频繁,损失严重,对政策性保险的需求较大
  理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极高山地区,县域面积431836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45772人。受区域特殊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内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数量多、暴发频率高、危害大。是四川省“地质灾害博物馆”中最具典型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理县内共发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18起。
  理县高风险农业自然风险不仅使很多农民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使不少从事规模化种养业生产的投资者和承包大户不敢扩大生产和投资规模。农业是投入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弱质产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可以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也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提出了迫切需求,但是商业性的农业保险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理县种植业保险的供求状况: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以通化乡为例。今年8月,我们在该乡的甘溪村、通化村、卡子村,汶山村、院子村、三岔村、西山村等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调研方式进行了种植业保险实地调研,以了解理县通化乡种植业保险的情况,农民对种植业风险、保险认知及种植业保险供求状况,政府在种植业保险中的作用等,并据此进行农业政策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首先,被调查的对象大多为中年人,年龄集中在31~50岁之间,共计150人,占被访农户总数的75%。而51岁以上的老年人,共计42人,占总数21%。其次,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普遍较低,76%的被访农户只有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占21%。最后,从家庭结构来看,75%的受访农户家庭人数在3~5人。就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而言,93%的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其次是外出打工,81.5%的农户家庭年现金收入在15000元以下。
  2.被访农户对自然灾害风险和种植业保险的认知
  从调研获得的信息来看,尽管不同村之间微有差异,但基本灾害风险结构相同:农户面临的主要种植业自然灾害是虫害(介壳虫60.5%、果蝇24%)、病害(根腐病)(51.5%)、气候(暴雨20.5%、倒春寒34.5%)、洪灾(9%)、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23.6%。受灾后,有85%的农民主要依靠自己自助降低灾害损失,有66.5%的农户依靠政府的救济获得救助,抗灾复产,没有农户通过保险赔付来转嫁和分摊损失。
  作为分散种植业风险、分摊灾害损失、保障种植业生产稳定的种植业保险,农户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和接触到种植业保险,从7个调查点来看,95.5%的农户不知道和不了解农业保险。
  3.农户投保意愿
  从调研获得的信息来看,农户愿意投保的主要渠道是政府组织购买,占投保方式的95%,其次是保险公司现场宣传购买。
对不愿意投保的农户而言,影响其不愿意投保种植业保险的主要原因是赔偿太低;不知道在哪儿购买;通过什么渠道购买种植业险;国家会救济以及赔偿手续太复杂等。
  在一定的保障水平(保险金额1000元)下(注:保障水平为保险金额1000元,对应10元保费为1‰的费率水平,20元保费为2‰的费率水平,40元保费为4‰的费率水平,80元保费为8‰的费率水平,100元保费为10‰的费率水平),30.5%的农户可接受20元(2‰)的保费水平,40%的农户承受10元(1‰)的保费水平,87.5%的农户仅接受4‰以下的费率水平,即是大部分农户只愿意承担很低的保费。
  4.对政府在农业保险中作用的认知
  从调查情况来看,98%都认为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农民投保种植业保险才放心,受灾后可以获得赔偿保障,而且政府会对农户投保种植业保险提供包括保费补贴的各种支持,政府在种植业保险中的作用相当重要。
  三、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政策性农险的思考
  (一)政府是关键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农户都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认为政府对种植业保险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上,政府不仅应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和农民对政策性农险的高度重视,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农民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风险。
  (二)加强农村“新农合扫盲”事业的建设
  从调研情况看,通化乡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普遍不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农民群众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模式、经营理念和政府救灾方式,怀有“怨天不由人、自认倒霉”、“天灾人祸躲不过”的心理,对农业保险知之甚少、认识不深,意识不到保险是防范和转嫁农业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二是农民群众对灾害发生概率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多年不发生大灾害,现在不一定发生;去年发生的灾害,今年不一定发生”。三是农民群众对灾后能否及时、合理、公平赔付,以及承保公司是否赔得起持怀疑态度,这也是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四是当前各项支农惠农补贴直接面向农民,从形式上看是“给钱”,而农业保险属于“花钱保未来”,向农民“要钱”,农民存在一定抵触情绪。
  要使村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懂得运用政策性农险保障自身的权益,一方面继续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另一方面要将农业保险保障知识渗入到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去。通化乡受访村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为3%,知识的匮乏是政策性农险与村民之间的一堵高墙。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建设又暂时无法改善的村落,应尽可能地将政策性保险保障知识渗入到农村的基本教育中去。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黑板报、展板等对村民进行平面宣传教育,通过广播或开辟专题、专栏电视节目等进行音像方面去普及政策性农险教育。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
  通化乡主要的农作物是甜樱桃、核桃等。大樱桃营养丰富,带动农民增收效益高,农民栽植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在理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理县另一新兴支柱性高附加值水果产业。然而,当地民间也流传着“桃三杏四梨五年,樱桃好吃树难栽”的谚语,道出了樱桃树栽植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的状况。当地研究大樱桃种植的农业技术专家介绍说,大樱桃坐果前期怕风、怕低温、怕忽冷忽热的倒春寒天气;大樱桃成熟期又最怕雨水,夜间一场大雨,次日中午大樱桃就会出现“水崩”——裂口,可见大樱桃的“娇气”,自然灾害名符其实地成为当地大樱桃树种植户丰收致富的“拦路虎”。现在同样属于大樱桃高产区的大连,也准备开展大樱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因此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性农险十分具有必要性。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很大不同,各地区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业保险产品,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他涉农保险业务,建立适合农业保险的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把对农业保险产品开发费用补贴纳入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范围内,并在地方性农业保险立法中加以明确。近期可考虑在政府灾害救济补偿资金中拿出部分建立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基金,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
  (四)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尚待完善
  一次农业巨灾,特别是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农业气象巨灾往往涉及数县或数省。农业巨灾一旦发生,则涉及千千万万农户、上亿公顷的农田,一次流行性疫病,受灾的面积会更广。农业巨灾虽是小概率事件,其发生的频率低于一般的灾害事故,但其影响程度也是一般灾害所不能比较。另外,就农业活动的全过程而言,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对生产的可控性很差,具有相当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而且,随着现代立体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更强,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农业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农业损失的不确定性更难预见和控制。
  比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90%以上的农户的大樱桃由于道路受堵都未卖出,而在大樱桃成熟时期,刚好处于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时期,对农户来说是损失巨大,因此,发展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尤为必要。况且建立稳定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有效分散、转移、化解和赔偿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区域性自然灾害损失,是检验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设计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一旦发生巨灾,按照当前制度框架,各级政府与承保公司承担的赔付压力会急剧增大。基层政府尤其担心这一点,一方面受财力所限对应承担的赔付责任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受灾农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赔付,再参保的积极性会大受影响,甚至还将会影响农村稳定。因此,没有完善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难以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五)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补贴是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补贴,无论采取何种农业保险模式,其保障作用都很有限,这已被国内外的实践所证实。鉴于87.5%的农户仅接受4‰以下的费率水平,即是大部分农户只愿意承担很低的保费。因此在财政扶持政策上向政策性农业保险倾斜,对于发展政策性农险,提高农业的积极性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六)政策性农保应建立多元化、多种渠道缴费路径,缓解政府财政支付压力
  一改老农保单纯依赖个人、政府缴费的模式,主张建立个人、集体、政府共同分担,政府主导、个人资源的新型缴费模式。在集体经济欠发达的阿坝州,其《实施意见》就是个人缴纳、政府补助来建立缴费路径的。这种方式在初期有利于提高政策性农险的覆盖率,但长期采用这种模式,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压力太大。随着政策性农险制度的推行,地方经济的发展,应该考虑让集体经济、民间的农村社会农业慈善机构等力量加入进来,以保证基金的归集。
  (七)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
  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少数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应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凡有农业生产借贷的农业保险标的,即使属自愿保险项目,也应依法强制投保,政府应至少对法定保险险种提供保费补贴。此外,农产品加工部门和农产品消费者都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分担部分保险费。保险补贴和分担可因保险险别、险种、保障水平的不同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有所区别。
 作者:巴适七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