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国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概述
所谓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指医院内部的权力部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的评价,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出具评价报告的一个过程。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主要由院级领导、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业务骨干等组成评价工作组,共同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通过行政查房、专题查房、问卷调查和专题研讨等措施促进医院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而得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支持,形成“人人重视内部控制,个个参与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主体是其内部权力部门,其评价的对象则是县级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完整性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含对内部环境的评价、经营风险的评价、控制活动的评价、信息及沟通的评价以及对内部监督工作的评价。而就当前我国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来看,这几方面的评价工作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评价方面
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环境的评价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其内部组织架构的设计与运行;人力资源结构组成、开发机制及奖惩机制设置;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合理性、适当性及可调节性;医院文化建设与评估;以及医院所承担的医疗责任、社会责任及经济责任等,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医院内部控制评价对环境评价的范畴之内。但当前,我国多数县级医院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及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基本建设都还处于与医院现代化建设相接轨的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其内部环境评价工作不管是从设计的有效性还是运行的有效性上,都相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风险评估评价方面
目前,我国很多县级医院在救治患者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医疗欠费的问题。医院一旦遇到欠费问题,尤其是县级医院,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盈利情况,在医院的正常资金运转问题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除此之外,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的资金运转情况,还经常出现一些乱收费、乱开药的现象。在医疗费用管理的这些问题上,不但影响到医院资金的正常运转,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的不满,导致医院诊疗量大幅度减低的同时,也使得医院处于一定的经营风险当中。但医院方面从上级决策部门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并没有树立起客观、准确的风险意识,使得风险评价工作有名无实。
(三)控制活动评价方面
2006年卫生部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各医院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但目前我国多数县级医院在对预算控制评价、绩效考评评价、财产保护评价等方面仍缺乏钢性,如医疗设备的盲目采购、绩效考评没有严肃性、财产物资严重流失等。因此,县级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控制活动运行的有效性评价。
(四)信息及沟通评价方面
医院进行信息及沟通的评价,应当是对内部信息的传递、各种财务报告的递交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等作为评价对象,结合其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对各种信息在收集、处理及传递方面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报告,以便于利用信息系统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认定。但当前我国县级医院通常会忽略信息及沟通评价这一环节,在各种舞弊行为普遍存在的条件下,信息及沟通评价并不能对各种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安全性及实用性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也无法利用信息系统来对整个控制体系进行有效的认定及评价。
(五)内部监督评价方面
目前,一些县级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权威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以及检查监督难以客观审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法发现内控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和所产生的风险。医院内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其实各县级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不甚了解,更很少开展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评价与检查活动,。内部控制监管的缺失,就会导致个别人员利用财务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滥用职权进行贪污。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我国县级医院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明确县级医院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及权限,实施奖惩制度。制定各种医院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提高医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医院也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督促全体员工遵守执行,从而为各县级医院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奠定基础。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入手,坚持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等原则,以制度是否完善,能否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标准,使评价标准具体化,更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的经济性,使有效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分析、揭示关键风险点并确定重点评价领域和环节,把握风险管理理念。这样既可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也可提高评价的效率,节约内部控制评价成本。
(二)提高县级医院从业人员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主观意识
要想提高主观认识,必须从领导阶层做起,首先要重视这项工作,只有主观上足够的重视,才能把工作落实、做好。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在主观上得到保证,再配备一支过硬的队伍,才是做好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提保障。
(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医院资产控制应从物资采购、验收、领用及保管等环节人手。对大型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大型修缮等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进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严格的资产采购、付款程序,根据所批准的预算和用途合理使用采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预测医疗成本,了解未来成本水平及变动趋势,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对大型基建项目和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利用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考查投资收益,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同时,要不断完善各种物资领用、核对制度,通过消耗定额管理控制卫生材料等成本费用增长;不断完善节支措施,压缩运营成本,通过预算制度控制业务费用、办公费用,对科室的部分费用实行经费包干,控制费用消耗,同时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全员增强节约意识,控制成本费用。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和考核规范
要建立互相联系的监督制度,在医院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可通过医院工作信息化,以及社会公众对医院工作的舆论来实现,要确保医院各部门能及时得到制度实施的监督与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对欠缺之处进行改正,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医院规范有序运转。运用激励机制对职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通过激励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预期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岗位技能工资作为主要的激励措施,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关键是搞好岗位劳动测评,通过劳动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四项劳动要素对职工的绩效情况作出综合评判,以评判结果作为核定岗位技能工资的标准,使其适当拉开差距,有利于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职工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使单位与员工实现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很多县级医院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具备可操作性的县级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保障我国县级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县级医院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雪景.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外部化规范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会计,2008,(04)
[2]高艳梅.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医疗前沿2009,(02)
作者:李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