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基于3+1培养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3+1培养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通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体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计算机基础及VFP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大学前四学期安排。

2.公共实践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计算机强化训练等,公共实践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安排。

3.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还需设置一些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主要包括公共选修课和自主学习课。公共选修课主要可分为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等三大类,如公共关系学、青年心理学、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一般在大二、大三安排。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安排两门左右的自主学习课程,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将商道、经济管理资刊选读等作为自主学习课程。

4.能力拓展实践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在大学四年中,还应要求学生选择参加一些技能训练、创新活动、科研训练或社会实践项目。如: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给基层组织(或单位)传经送宝等社会实践项目。

(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1)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统计学、运筹学、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税法、金融学等课程。(2)专业基础实践课。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手工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实验。专业基础课通常在前四学期安排。

2.专业方向课。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所以,财务管理专业方向课程应围绕这四方面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方向课根据其重要性不同又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基本理财能力培养课程。①基本理财能力培养必修课。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以及财务管理实习、管理成本会计实习、财务分析实习等实践项目。②基本理财能力培养选修课。包括财务管理前沿专题、税务筹划、资产评估、财务综合案例,EXECL财务建模、中小企业理财、个人理财、财务制度设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财经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2)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课程。为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培养的需要,应设置小企业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应设置财务软件实习项目。

(3)风险控制能力培养课程。除将设置审计学作为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等专业选修课。

(4)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培养课程。①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必修课。应设置证券投资、期货期权等专业必修课,同时还应设置证券、期货模拟实习项目。②金融市场运作能力选修课。包括资本运作、国际金融、金融工程、保险学、SPSS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上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在大学四、五、六学期开设。

3.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为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3+1”培养模式下,通常还应设置财务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两个学期,由学生根据未来的就业意向,选择到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便于学生顺利就业。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实践需要和自身的科研能力,学生可以选择最后几周回校完成论文,也可以在实习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论文。

为保证财务综合实习的质量,应采取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相结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方式,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与其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一致。

综上所述,“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占总学分的36%左右,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占总学分的64%左右。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约占总学分的24%,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学分的28%(其中,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约占总学分的8%),专业综合实践模块约占总学分的12%。总体来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约占总学分的70%,实践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通识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前三年开设,专业综合实践通常在大四开设。

参考文献:

1.王明惠,朱朝枝.基于就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98-99.

2.徐焱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4):25-28.

3.杨忠智.高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3,(2上):49-51.

4.苏万贵.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 2010,(3上):109-113.

5.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7-110.

作者简介:

陈素琴,女,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理财与业绩评价。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