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论文 > 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文 徐剑锋

  【摘要】鉴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灾害救济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研究应是灾害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对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应围绕预警机制、协调机制和补救机制进行展开,通过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的闭环管理,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灾害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财产威胁。

  【关键词】灾害救济 会计信息系统 预警 协调 补救

  在我国已发生的灾害实践中,虽然最终我们征服了灾害,但大都以付出了巨大损失作为代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会计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缺少健全的灾害救济会计系统,无法有效地做到对救灾资金筹集、使用、评价全过程管理及资料的保存和收集;无法发现灾害预警与救济过程中不太合理的地方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惩处救灾资金擅自挪用、贪污事件,减少灾害损失,谋求灾害救济的效益最大化。

  同正常的社会活动相比,灾害的发生兼具“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向不同主体提供海量的会计信息,因此有别于传统的会计系统,灾害救济会计不但应该突出其会计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全性,还应该进一步拓展会计系统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笔者认为,灾害救济会计信息应是民政部门或类似组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体,结合其他资料,反映与灾害发生与灾害救济过程相适应的经济过程和结果的相关信息,它是灾害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灾害问题的特殊性,灾害救济会计信息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不完全相同。其中,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高效的灾害会计预警机制、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灾害救济机制和适当的灾害会计事后补救机制,在应对灾害发生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未雨绸缪:高效的灾害救济会计预警机制

  灾害救济的会计预警是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应对灾害发生与应对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关键。缺少会计预警机制,就不能及时发布国家和各省市地区为灾害发生进行的人、财、物的储备,并判断储备是否足够应对灾害发生,两者的缺口是否应该追加储备,以及追求储备的来源与途经,实现灾害救济会计保护的前置化。高效的灾害会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灾害救济法律法规的了解,如国家相关法规和各个省市对灾害救济是否采取措施的量化基础,这是有效判断灾害救济范围的基础;(2)确定合理的灾害灾情预测分析,灾情预测因素是灾害救济中先期最直接、最敏感的因素,灾情的预测有着强大的“蝴蝶效应”,如灾情的强度、范围、发生的时间等都决定了灾害救济的规模,因此进行灾害预测分析就显得谨慎而又重要;(3)及时收集国家和各省市地区的物资储备信息、保险投保信息,关注储备与保险的数量与分布,并分析储备、保险是否足以应对灾害发生;(4)从可能受灾人角度,让其明白灾害发生可能对其影响,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开展防灾自救工作。 现阶段,灾害救济会计预警信息平台的搭建并非仅靠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会计层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协调灾害观测管理部门(在我国如气象局、地震局等,详见上表)和灾害救济物资储备部门(在我国如中储粮等),结合三者共享的会计和非会计信息来共同完成。

  在灾害观测管理部门层面,由于涉及很多专业和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其内部专业人员进行量化,将量化以后的信息传递给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在灾害救济物资储备层面,物资储备部门应当合理配置储备物资,协调好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工作,并定时向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通报物资储备的数量与分布;在政府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层面,应当建立日常的灾害信息管理和分析机制,根据所掌握的灾害预测信息与储备信息进行灾情分析,并依据灾情分析结果,发布灾害预警会计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灾害预测部门和灾害救济物资储备部门的通力合作,对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重要参数变化进行监测、整理、分析和共享,及时发布灾害预警的会计信息,以实现灾害救济会计保护的前置化,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灾害救济保护的预警系统。

  稳操胜券:快速的反应机制和合理的协调机制

  在灾害发生后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布信息,紧跟灾害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并及时、准确地协调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配合灾害救济管理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快速的会计反应机制和合理的内部协调机制。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地区之所以在灾害发生后显得手足无措,主要是因为缺少快速的灾害会计反应机制和部门间的内部协调机制,对事关灾害的会计基础不够重视,不注重灾害会计资料的保存和收集,或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所要求的灾害会计资料信息,同时缺乏其他部门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在灾害救济过程中只能是手忙脚乱、各自为政,最终是以付出了巨大的损失作为代价。

  快速的灾害救济会计反应和协调机制在于解决:灾害发生后会计应准备哪些会计资料,通过什么途径或平台来提供相关资料,如何有效进行会计资料的使用,如何通过会计数据进行决策分析。而且同正常的会计相比,灾害救济会计兼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特别多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实现以上各项目标,灾害救济会计快速反应和协调的信息平台构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政部门或类似机构要高度重视灾害救济会计基础工作,严把会计信息的质量关,堵塞工作中出现的漏洞,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加其在灾害损失的计量、灾害成本的核算、灾害救济的效益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

  其次,要结合灾害及其发生的特点,适时改造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能够衔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监督的应对灾害救济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指标体系。

  最后,要结合灾害救济会计预警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搜集和保存所需要的信息,例如灾害发生的时间、规模、持续时间、灾害损失的计量、灾害救济成本的核算、灾害发生后各个部门的反应济速度、灾害物资的筹措与发放方法和灾害救济的效率效果情况等等。总之,灾害救济会计快速反应和内部协调机制的搭建可使得救灾人和受灾人更有针对性地应对灾害。

  亡羊补牢:适当的灾害救济会计事后补救机制

  灾害发生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救济工作再无回旋余地,实际上,仍可以有适当的灾害事后补救措施。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灾害救济工作进行必要的审计、对灾害救济效益进行合理的评估等,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害救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积极加以解决。

  灾害救济的事后补救机制的会计诉求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灾害的预警会计信息是否能够真正反映灾害的真实情况,并且评估灾害预警与灾害实际发生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偏离,如灾害救济实际需要的物资与灾害物资储备之间的缺口;其次,灾害救济主体在灾害救济中所进行的活动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灾害救济物资的发放程序、灾害救济物资的发放效率以及灾害物资的使用效果等三方面是否合法合规;最后,应该依据灾害的事实真相与确凿的证据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如增加灾害救济工作中救济不足地区的资金投入等等。实践中,灾害事后会计补救措施虽然作用不大,但其仍不失为一条抑损增效的有效路径。

  结束语

  灾害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关注,联合国“国家减灾10年”活动的开展能够有力地证明这一点。不过,人类在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人类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比如,通过灾害救济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促使人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减轻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真正实现“人定胜天”。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移动南方基地)

  参考文献

  [1]徐剑锋.“灾害救济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0(20).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