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论文 > 农村审计以农审中心为主导乡镇内审监审合一模式发展纪实

农村审计以农审中心为主导乡镇内审监审合一模式发展纪实

为了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现状,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指导,省内审协会近期分赴宁波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三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三种不同模式及取得的成效,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余姚地处宁绍平原,东接宁波,西连绍兴,北濒杭州湾,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全市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13年全市279个村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总额达到56.94亿元,村均资产2041万元。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集体经济总量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蕴藏在村干部背后的腐败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农村基层的矛盾更加尖锐,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经济的增长和腐败案件的高发亟需找到制衡点,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显得愈加重要。

小审计承载大使命

  2005年,余姚成立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余姚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农审中心),负责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指导监督工作。中心编制10人,以市审计局管理为主,市农林局协助,中心主任作为副科(局)级领导进入审计局领导班子。2010年,各乡镇(街道)设立监察审计室,与纪委合署办公,负责本乡镇(街道)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审计工作。由此以农审中心为主导,监审合一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逐步形成,审计的专业性和纪检的权威性相得益彰,经济卫士和防腐利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1年至2013年,余姚市农村审计中心组织乡镇(街道)开展村级审计项目332个,审计总金额达64.65亿元,查处违规金额1.07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32万元,落实整改措施928条。2013年“余姚市创新乡镇内审工作新模式”被浙江省审计厅总结展示30年审计成果中列为30个创新样板之一。一系列数据和荣誉的背后,体现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小审计”在经济发展中承载的社会“大担当”!

小审计实现大突破

  思路一变天地宽。新模式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破解了多年来乡镇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对农村集体经济无法实行有效监督,以及审计监督后整改效果不理想的发展瓶颈,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小审计实现了大突破。

  ——优化审计资源。纪检监察工作与审计工作在业务上有着相通性,即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执行,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保障经济规范运行。该市各镇(街道)统一成立监察审计室,履行监察和审计职能,监察审计室设主任1名,由各镇(街道)纪(工)委副书记兼任,设副主任2名,其中1名副主任分管审计工作。农审中心负责对乡镇(街道)内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村级“三年一轮审”工作。同时,农审中心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组织项目评优,开展年度考核。通过改机构、定任务、建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各乡镇“监审合一”工作水平,促进监察审计在机构、职能、人员、业务上的资源整合,提升监察审计联动监督的实效。

  ——强化职能互补。“监审合一”的审计模式,由审计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常规梳理检查,发挥监督力量集中优势,拓宽工作领域,把事前防范、事中预警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全过程跟踪监控中及时发现情况,妥善解决问题。对涉及违法违纪的案件,农审中心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移送,追究责任。对涉及财务不规范、“三资”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需要整改的,发挥纪检部门的权威,由乡镇(街道)纪检部门跟踪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提高了审计整改效率。

  ——深化管理考核。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余姚市乡镇、街道审计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加强余姚市审计工作质量的实施意见》、《余姚市内部审计工作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强化内部审计工作。采取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审计工作进行考核。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各村、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小审计发挥大成效

  新模式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在扎实推进村级财务“三年一轮审”的同时,还对“三资”管理、工程项目、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等事项实施审计。仅2011至2013年间,全市各乡镇(街道)共组织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3694个,审计金额49亿元,核减工程款2.61亿元。小审计体现了大成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审计,对被审计村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认真核查,摸清了被审计村级财务家底,发现了问题,堵塞了漏洞,强化了监督管理,增强了村干部理财、管财、用财的本领,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2013年,该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10位,这样的一份满意答卷,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功不可没。

  ——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前些年,余姚市涉及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导致村民信访事件不在少数,甚至因此引起不少恶性案件。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后,村级“三资”管理均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在审计组进驻审计前,详细列出审计内容,审计成员名单和举报电话。审计过程中通过揭问题、摆事实、严管理,及时公布村级财务状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结束后,将审计结果对村民公开。通过审计,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将村级财务晒出来,还村民一个明白账,维护了村社集体的威信,缓解了党群、干群关系,化解了社会矛盾。据统计,2012年全市村级上访量较2006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村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促使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制度,加大了村“三资”的监管力度,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切实增强了基层干部廉政自律意识。同时,给被审计村干部、群众都有一个明白账。对清白的干部以事实向群众说明,消除种种疑惑,极大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余姚市各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下降趋势。通过调查发现,2013来,村民对村干部的任期满意度达到90%。

  一个个探索、一个个突破的背后,是余姚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科学性、路径选择的适用性和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一个个成绩、一串串口碑,又激发了全市乡镇内审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蓬勃发展的农村小审计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大担当。

(作者单位:省内审协会)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