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
以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践,把审计实践升华为审计理论,是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鄞州银行)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法宝。
2007年以来鄞州银行有20篇课题研究、10多个案例研究在中国内审协会、浙江省内审协会获奖。有40余篇论文在《金融会计》、《中国农村金融》等全国性期刊和报纸上发表。2011至2013年,累计开展审计项目249个,实现了全行经营业务、经营机构、中层正职人员的审计全覆盖,累计发出审计报告244份,管理层建议18份,挽回经济损失近3亿元,行政处罚违规人员14人,促进制度修订25个。
一、审计理论研究促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鄞州银行积极学习研究审计前沿理论,用先进的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实践,并结合本行实际,形成自身的审计工作理念:以风险为导向,以管理审计为重点、以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增加经营效益为目标,审计职能从“监督主导型”逐步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以风险为导向,前移审计关口。充分考虑外部金融环境、监管要求和本行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对银行所面临的或将要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判断,围绕行内重点推广业务、高速增长业务、高风险业务和行为安排审计项目,同时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测,并对审计发现的可能影响银行发展的风险提出防范建议,将审计的职能从事后监督评价向事中控制和事前预警转移,体现审计的前瞻性和建设性。
(二)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提升总部管理水平。为适应现代银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及对扁平化管理和管理职能上移的需要,加大对总部职能部门和决策管理的审计,促进总部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并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全行业务的稳健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已核销贷款管理、事后监督中心履职、科技外包管理、不规范经营管理等审计项目,对部门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监督评价,促进管理部门加强履职。
(三)以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提供咨询服务。一是逐步增加效益审计项目,利用审计独立性、综合性的优点对银行产品、业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边际效应、竞争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本行完善产品设计,加强客户服务。二是做好管理层的参谋。运用各类审计信息、整合审计资源为支行提供实现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等管理目标的咨询服务;综合利用各类审计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和评估,探寻风险规律(风险热力图)、管理经验为高层管理提供服务。
二、审计理论研究促使审计方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审计职能的日益丰富,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审计方法、方式是审计界共同关心和讨论的课题,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等创新审计方法不断涌现。鄞州银行在应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上,对信息化审计的方法也进行了探索,建设了非现场审计平台,将其充分应用到审计项目中,切实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并撰写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环境下内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以鄞州银行构建内审信息化平台为例》参与全国课题“内部审计信息化”讨论。
(一)审计平台具有先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信息化的审计环境,2011年行高层决定立项建设非现场审计平台,并亲自参与项目的调研和考察,要求平台具有先进性、灵活性、易扩充性、实用等特点。2012年投资150万元与快思维公司合作开发并上线了非现场审计平台,并给审计部门配备了三个有科技背景的审计人员,充分支持信息化审计工作。审计平台与该行数据仓库建立接口,可以将全行主要业务和管理系统的数据导入到审计平台。同时,审计平台以IDEA软件系统为核心,有灵活、强大、方便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审计人员能及时将审计思路转化成审计模型,切实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时效。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应用审计平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是变现场审计为现场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将非现场数据分析功能应用到审计项目的各阶段中。非现场数据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查证重点,现场审计为非现场审计提供建模思路,并及时转换成审计模型,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广度和深度。二是变抽样审计为全部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自动运行审计模型,对全行数据进行扫描。三是变项目审计为连续审计,提高审计频度。对审计模型的数据按重要层级进行分类,分为严重违规类、重大风险类、风险提示类、辅助分析类。对不同层级的数据根据风险成本原则制定不同的审计工作方案。如对严重违规类和重大风险类的数据由审计部专人每月进行检测,及时进行通报和处理。风险提示类的数据交给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四是变事后审计为风险预警,提高审计前瞻性。首先,研究风险信号的特征,编制成审计模型,进行风险监测,及早发现风险信息,将问题控制在苗头中。其次利用审计系统强大的数据后台,通过业务条线的数据交叉验证提高风险监测的精准度和敏锐度。
三、审计理论研究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转化
鄞州银行通过项目经验总结、项目成果提炼,将审计实践理论化,同时应用风险热力图等理论,有效管理和应用审计成果,使审计成果的转化扩大化。
(一)总结审计经验,进行推广应用。鄞州银行倡导每个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开展中要事前开展充分的调查,借鉴、引用前人的成功经验、先进理论来指导审计项目开展,事后对审计项目开展中好的方法、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总结,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审计方法,进行经验推广。《火眼金睛识别贴现猫腻》、《抵押贷款新查法,权价风险齐显现》、《化解柜面业务道德风险,审计有妙招》等优秀审计案例随之诞生。审计人员对这些业务的风险监测水平也有了提高。
(二)提炼审计发现,发挥“参谋”作用。审计部门总结、提炼审计成果,每月编制一期审计简报,内容包括审计工作介绍、风险提示和热点聚焦三大版块,向行高中层人员发送,发表审计观点,提供决策参考。
(三)审计成果的再加工和再应用。以风险热力图理论为指导 ,收集审计成果,按被审计单位名称、问题类别、风险类型、金额、相关人员、业务条线、流程节点、违反制度等方面进行信息分解和分类统计,编制成风险热力图,包括风险地图或风险矩阵等形式,使全行风险分布情况和严重性程度有了直观准确的显示,促使管理层对风险的防范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审计理论研究促进审计队伍素质提升
开展内部审计理论研究是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内审人员的理论素养、宏观意识、辨证思维能力和综合研究分析能力,促使内审人员加强跨专业领域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目前鄞州银行有省职业带头人2人、职业能手2人、宁波农信系统“十佳”审计能手2人、一级审计员4个。几年来,审计部共向业务条线及其他职能部门输送了1名董事长秘书、1名支行行长、1名资深财务人员和多名业务骨干。
(一)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审计的职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后续教育,确保知识的及时更新、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适时调整。鄞州银行积极创造条件为审计人员提供内外部培训机会,使审计人员了解审计前沿理论,开阔眼界,扩宽思路;同时通过内部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
(二)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研究。积极参加中国内审协会、省内审协会、宁波市内审协会、省联社组织的各种课题研究和案例编写,向各类期刊积极投稿等,从审计实践走向审计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内审工作达到更高层次和水平。
实践证明,内审理论与内审实践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切实提升了内审工作价值。鄞州银行将继续弘扬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