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辉 岳雪梅 林 莉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职责。巴中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学校运转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学生补助、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为确保教育经费管理更加规范有效,我们近期针对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教育现状及经费管理成效
(一)教育基本情况。巴中市现有各类学校651所,其中:完全小学216所、单设初中4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0所、普通高完中4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独立幼儿园197所;在校学生总数63.8万人,其中小学25.6万人、初中17.1万人、普高8.2万人、中职4.8万人、特殊教育263人、在园幼儿7.8万人;在岗教职工3万人,离退休教职工1.1万人。全市学校占地面积109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0万平方米。
(二)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措施有力。一是健全规章制度。为确保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安全运行、高效使用,市、县(区)建立健全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各项资金的用途、使用范围把好出口关,落实“专户管理、专帐核算、直接支付、进度拨款”四项资金管理制度;建立资金管理跟踪问效制度。对各县(区)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重点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货物、工程、服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安全、高效。
(三)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成效明显。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重点支持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学生食堂建设、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全部拆除学校D级危房,新建、改扩建校舍350万平方米,按时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突出抓好重点镇、中心村学校建设,加强教育薄弱领域和重点环节建设,促进全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二是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如城镇“超大班”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普通高中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惠民政策;执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31万农村学生吃上了“营养餐”。三是教育支出结构优化。将财政教育资金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按新标准装备农村学校66所,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覆盖了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创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00多个;有效遏制了山区学生辍学现象,“两基”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职业教育发展快速。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结束了巴中没有高校的历史。争取加快“两个转变”,职教规模达到4.8万人。着力构建“四级”职教体系,力争在重点镇、中心村及重点产业乡镇开办成人技术学校35所、建立实训基地40个。成功争取南江小河职中、市职中入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全市中职学校与100多家知名企业密切合作。
二、存在的问题
财政教育投入增长与教育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区学校建设任务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城市学校“超大班”和农村学校“超小班”矛盾突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及部分农村学生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大量涌向城市学校,导致城区学校“超大班”严重,全市超大班达2379个,最大班达87人,为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目前正在改扩建学校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压力大。我市3万名教师中有2万余名在农村,部分农村教师靠租房解决住宿问题,租房变相减少了农村教师的收入,且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目前,全市约有8000名特岗教师、异地工作的教师、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急需解决住宿问题。据测算,需建设教师周转宿舍32万平方米,约需资金4.8亿元。三是改善办学条件资金缺口大。按国家规定标准测算,我市普通教育和中职教育学校校舍面积严重不足,实验设备落后,影响了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普通高中债务较重。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学校运转困难。五是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学校基础建设能力加强后,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应地各项运转经费尤其是设施设备维修费用也逐步增大,因此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相对显得偏低。六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缺乏配套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堂建设是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改善供餐模式主要渠道;但在食堂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后,学校食堂的运转缺乏配套政策。七是县级财政压力大。按照现行教育投入责任分担机制,县级财政压力较大,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可用财力的60%用于保基本运转,且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压力较大,在投入保障上难以达到上级要求。
三、对策建议
针对教育投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中央应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同步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并根据欠发达地区自然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及贫困程度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城市教育资源十分紧缺,上级财政需加大对城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城市学校扩容,增强城市的吸附能力。二是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上级财政应针对学校设施设备匮乏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各类学校教学装备的投入,从而破解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要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满足因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和教学设备配置完善所带来的运转及维修经费需求。三是稳妥化解学校债务。特别是高中债务的沉积已严重制约高中教育发展,上级财政应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学校债务化解政策。四是加大贫困助学力度。对于巴中这样的人口大市、财政穷市,农村贫困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上级财政应加大贫困助学力度,扩大贫困救助面,特别要支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五是支持教师周转房建设。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差,教师周转房缺口大,探索建立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的长效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对农村无住房教师给予临时性住房补贴。六是建立农村学生食堂建设保障机制。为确保学生食堂正常运转,应制定相关政策,对不同规模学校按不同标准配备后勤管理人员,增加工勤编制,落实人员经费。七是积极为地方财政减负。随着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相应资金配套政策多,地方财政压力大,上级财政应按照秦巴山区有关政策取消或降低市、县财政配套比例,确保地方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者单位:巴中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