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兵能 毛世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泸县紧紧围绕“文化旅游新县、产业新村富民”的奋斗目标,以产村相融、微田园建设模式力促龙眼、花木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发展理念强推新村民居建设,以资源整合、基地辐射推进思路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一体、综合统筹工作目标配套推进“1+N”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泸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点上开花、线上互融、片上亮色、面上统筹的整体联动发展态势。经过几年探索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促进泸县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给全县农村注入强劲活力。笔者实地走访了泸县的福集、加明、得胜、云龙、兆雅、太伏、立石等镇和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通过考察,对泸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情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农村新变化
调查发现,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实施,过去“三农”发展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内,交通明显改善,有的示范片90%的道路通到组、个别甚至通到农家,有的示范片开通了农村公交车,方便了农产品的流通和村民的流动;水利渠系建设受到重视,在恢复已有灌溉能力基础上,又上了大批建设项目,完善了水利设施,解决了村民饮水难和安全饮水问题;土地整理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增加了生产用地,方便了村民耕种,且利于集中开发和使用;产业发展提上议程,各地学习外地经验,结合传统种植习惯,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部分产业已初见成效;与场镇建设、中心村建设相配套的一系列社会建设在示范片逐渐展开,“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得到落实等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满足了广大村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主要表现在:
(一)因地制宜,开辟农村经济新领域。建设新农村,发展是核心,产业是根本,增收是宗旨。而怎样实现农民增收?答案是发展农业产业,产业有了,收入就有了。泸县加快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产村相融定产业,示范引领育产业,助农增收强产业。强化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助推作用,平面抓产业基地建设,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发展带动新村建设。同时,重点突破,打造川南一流特色产业区,结合丘陵地区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实施“主导+特色”产业布局,以生猪、龙眼两大产业为主导,带动蔬菜、花木、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产业发展既要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要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赋予每个村自己独有的秉赋,“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富裕一方经济”成为泸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321国道沿线建设30公里优质龙眼产业带,在长沱两江沿岸建设2个万亩龙眼基地;在得胜、太伏等镇建设2个万头(只)畜禽养殖基地;在福集、立石等镇建设3个万亩蔬菜基地;在云龙、兆雅等镇建设2个万亩花木基地……此外,泸县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示范片特色各异的新农村民居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深入挖掘泸县底蕴深厚的龙桥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积极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提升新农村内涵,增强新农村活力。
(二)聚沙成塔,共建美丽和谐新农村。去年,龙脑生态农业新农村示范片提档升级,“两港”示范片和“川渝”示范片高端开辟。泸县新农村建设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再度出发。在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深化示范县建设过程中,泸县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实施“三引工程”,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人才是根本,泸县大力实施“引才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源动力。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打破身份限制,通过本土选才、系统育才、广纳贤才,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能人志士投身新农村建设管理、投资经营。农业要大发展,必须产业招商,泸县积极推动“引企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招商,以优势项目招大引强。同时,大力实施“引资工程”,着力拉动金融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聚沙终成塔,泸县通过实施“三引工程”,整合各方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合力共建美丽和谐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三)提速升华,打造龙桥田园新画廊。徜徉在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里,一路一特色,一线一风景。水泥村道蜿蜒延伸,花木果树俯仰生姿,农家小院精巧别致,庭院前后花红柳绿,健身广场人头攒动。在这里,仿佛置身于田园画廊中,在这里,总有你喜欢的风景。近年来,泸县将龙桥文化生态园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突破点和方向标。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位于县城城郊,包括福集镇小马滩村、赵岩村、龙华村3个村。以“龙桥画廊、田园新乡”为形象定位,努力构建城乡一体,产村相融,文化、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多功能有机组合的特色文化生态观光型新农村综合体。将文化打造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是龙桥文化生态园建设的一大特色。依托泸县千年古县、农业大县、文化强县、旅游新县四大优势,深入挖掘龙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四种资源,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四张品牌。在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新村干道等修建具有龙图腾、龙崇拜、龙桥、龙舞等丰富内涵和故事情节的龙文化标志建筑群,以龙文化元素命名一批道路、广场,在综合体核心区建设龙桥文化“一廊一园一馆一街一中心”。经过精心打造,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已初具规模。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百菜园”等一批观光农业项目逐渐形成;“三环游道”、停车场、蔬菜博览园、婚庆主题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入口牌坊、石刻长廊、九曲河沿岸等景观正在加速推进。龙桥文化生态园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是近年来泸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随着项目的迅速推进,龙桥田园新画廊将添加更加艳丽的色彩。
农村新期待
在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向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但个体堪忧,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政府虽倾财政之力,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初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并未形成气候。个别新建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只有量变,未见质变;个别产业还在遴选,发展尚待时日;个别原有产业优势聚集地,其“集团”优势尚未完全显现出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大。
(二)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第一、在组织领导上,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领导组规格较高,但个别地方将领导组办公室放在比较“弱势”的机构,权威性差、协调难度大、指挥乏力。第二、在项目申报上,个别项目申报存在项目报件不全、报告图件不规范、报告数据有误等问题。第三、在综合规划设计上,有的测绘单位对项目区进行的测量程度不够,踏勘不到位、方案论证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够。有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照抄照搬现象,规划设计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有些项目受资金等因素限制,设计标准低,工程运行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适应,群众满意度不高。比如土地整理坡改梯工程,有的简单由泥结石建设,雨下后就垮了。第四、在工程质量上,有的项目施工和监理都是上级机关招投标而来。招标不规范,致使有的工队挂牌进场,队伍人员素质低,施工水平差,导致施工质量差或施工队伍未按要求施工,实施效果不明显。施工单位在使用机械进行农田整理时,有的对原有生态产生了破坏作用。个别监理与施工单位“猫鼠一家”,监理履责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第五、在后期管护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后,工程由国土资源部门按规定交付当地村民委员会管护,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无法满足后期管护资金需求,当地群众对管护工程的自觉性不高或无人管护,工程后期管护流于形式。第六、在资金监管上,高估冒算多计工程造价,据审计部门的调查,近几年审计机关审减率普遍在8%至20%之间,送审的审减率也在4%以上,虽说是减少了财政支出,但由于审计机关无暇顾及,未经审计的项目存在不少问题。个别项目甚至发现弄虚成假和挤占挪用资金行为。
(三)可复制性不强。纵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资金的“打捆”使用,一个示范片集中了上级扶持“三农”发展的大部分项目和资金,如果没有大量的转移支付,乡镇就将难以为继。并且,由于项目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主动投入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资金后续投入乏力。此外示范片选择了交通相对便利、土地墒情相对不错、水利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发展渐成气候、村民素质相对较高等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其他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则开展困难。
(四)认识需要强化。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是个新生事物,建设任务艰巨而又复杂。在推动示范片建设中,部分干部在思想和认识上处于“两难”境地,既思想震动,感到工作非抓不可,又担心范围宽泛,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既认识提高,又感到资金开支大,村民自筹资金数额小,财政吃紧,捉襟见肘。难免产生上级要求干,不得不干,想干而没法干好,干了不如不干的思想和认识。加上个别领导干部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违背规律瞎指挥,看不惯又必须干,风险和压力大,存在抓工作的向心力不够、主动性不强、简单应付和不负责任的现象。
农村新思考
(一)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要认真总结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工作,客观评价工作成效,找出不足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让干部明白担负的责任和使命,知道为群众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通过各种形式,对干部职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技术要领。要精心做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施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本着对工程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科学制定项目规划,坚持科学性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到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衔接,与提高村民的素质相统一,统筹考虑农村建设各项内容,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在项目设计上,严格挑选规划设计单位,选用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设计队伍开展设计,强化规划设计成果技术审查力度,坚持项目专家论证意见不充分、不完整的不予立项。
(二)站在建设“工程”的角度,重视质量管理。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生命。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由诸多小工程、小项目组成,对于这些小工程、小项目,都不能忽视质量管理。只有小工程、小项目的高质量,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大质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质量管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是把好工程招投标关口。按照《招投标法》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开展招投标工作,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建立健全“押证施工”制度和不良施工队伍退出机制,切实保障招投标法的实施。二是把好工程质量建设关口。在工程建设和质量检查中,对不按设计和质量要求施工的施工队伍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业主单位加强行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管理不力的,要追究其责任;与监理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其积极性,督促施工队伍履责到位、照图施工,确保原料符合标准、工序完整、质量优良。三是把好工程验收关口。严格以立项文件、批复文件,经审批或备案的规划设计及预算、施工设计、土地权属、调整的方案及批复为依据进行验收。
(三)站在群众放心的角度,提高资金公开透明程度。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是顺民心得民心的好事。要把好事办好,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国土部门要以抓好土地整治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种资金,同时引导和聚合其他涉农资金用于项目,比如“小农水”、“安全饮水”、“病险”等水利资金,农网改造资金,农村路网建设资金等等。二是强化资金监管。要按照资金管理的要求,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单独核算,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同时,严肃处理截留、贪污、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等行为。三是公开透明。要广泛推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和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等公开工作,建立健全公开制度,把能公开的都公开,定期和不定期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四)站在持续发展的角度,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管理机制。第一,狠抓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产业发展是个重头戏。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要紧盯不放,既要引导,又不帮办,既要扶上路,还要送一程。在选项、发展、资金、技术、销路等方面,党委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解决燃眉之急,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人,建立回访制度,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第二、狠抓后续管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要开展“文明兴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自觉保护建设成果。建设的各项公共设施,包括路网、电网、信息网、燃气网、供排水、治理污染等设施,卫生、教育等资产,绿化、群众广场等资源,要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定权属,落实专人管理,确保国家和集体财产不被流失或不受侵害。第三、保持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产业发展和后续管理的继续投入,确保有资金投入、有单位监督、有人开展相关工作。要本着谁受益、谁出钱、谁维护的原则,调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村民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一事一议”,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把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成果巩固好、发展好。
(作者单位:泸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