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财务管理论文 > 青岛市中小企业市场风险预警能力总体分析与评价

青岛市中小企业市场风险预警能力总体分析与评价

金 花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企业对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应对风险的技能和能力,课题组针对我市民营中小企业风险防范预警状况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1]。依据调查结果,客观分析了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从总体看,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初步具备了应对企业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仍有一部分企业在应对企业风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调查企业基本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产业分类看,我市从事二产业的企业120户,占64.5%,其中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最多,占二产的72.5%;从事生活性服务业为36户,占三产的54.5%。表明我市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基础行业,产业层次不高,竞争较为激烈。从企业成立时间看,成立5-10年的企业数量最多,为69户,占37.1%。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周期性看,有83.3%的企业已经度过了企业发展的新生期阶段,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较好。从企业经营状况的自我评价看,有50.5%企业认为经营状况好。从对欠账企业了解情况看,有68.3%的企业对欠账企业是有了解的,表明对企业资金的流向、用途有比较清楚、准确的掌握和了解,但是,风险较大。
二、企业市场风险预警能力分析与评价
(一)企业内部风险可控分析与评价
企业内部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平稳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创新程度。若企业内部要素形成风险则对企业产生巨大阻力和破坏力。调查结果显示,针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看,我市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1.企业内部管理指标总体向好,但个别问题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4.4%企业不存在劳工抗议、抗争事件;76.7%企业能够很好地解决劳资纠纷问题;52.7%企业不存在适任员工招募与留用难的问题;64%企业员工具有敬业精神和忠诚度;76.9%企业认为企业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企业风险;71%企业认为企业不存在研发能力弱小造成的企业风险;65.1%企业认为不存在人脉网络成本高的风险。
2.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较为健全,但受危机影响员工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调查结果显示,61.8%企业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81.7%企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只有69.9%企业的员工薪酬竞争力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78.5%的企业的员工流失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只有60.%的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
3.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比较,企业效益略有下滑,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参差不齐。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没有专职会计。72.0%的企业有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及账款催收;77.4%的企业对应收账款有流程化的管理制度;仅有48.9%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35.5%企业的销售增长率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50.0%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高于金融危机前;23.2%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
4.从企业创新指标看,企业创新意识和动力较强,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调查结果显示,50.5%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44.6%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例高于危机前;仅有48.4%的企业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高于同行业;52.7%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高于危机前。从企业研发角度看,仅有43.5%的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高于同行业;52.7%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高于危机前;46.8%的企业的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率高于同行业评价水平;仅有48.9%的企业的科研人员数比率高于危机前。
(二)企业外部风险因素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与企业内在影响因素一起共同构成影响企业发展的双重影响要素。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制衡作用。
1.从影响企业的外部风险看,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具效力。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政策的变动、行政执法、行政命令、金融环境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融资环境。51.1%的企业认为不存在外汇、出口配额变化不稳定的风险;52.7%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贷款资金规模和成本不稳定的风险;66.7%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行政命令和其他增长经济变动的风险;69.4%的企业认为不存在地方赋税政策变动的风险;78%的企业认为不存在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风险;78.5%的企业认为不存在经贸纠纷频繁的风险;67.2%的企业认为不存在配套企业供应商不稳定的风险;仅有52.7%的企业不存在企业债务追讨不易的风险。
2.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看,风险依然存在,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提升企业内在管理。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市的中小企业发展影响较大。从影响程度看,50.6%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从金融危机影响后果看,50.5%的企业认为客户资源有所减少;41.9%的企业感觉推广难;48.9%的企业认为接触目标客户成本增加;22%的企业认为知名度有所降低;32.3%的企业推广渠道有所减少;53.2%的企业认为缺乏企业人才。
从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看,69.9%的企业采取提高管理水平;63.4%的企业采取扩大营销渠道的办法;59.1%的企业注重自主品牌建设;57%的企业采取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内部管理;40.9%的企业采取利用国家政策调整产品结构;39.8%的企业采取增加企业推广的方法。
民营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调查结果显示,57.5%的企业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风险没有监测部门;45.2%的企业没有成立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搜集的系统;45.2%的企业对风险造成的损失没有进行评估;47.3%的企业认为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传递渠道;65.6%的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标准;46.8%的企业没有制定应急方案;45.2%的企业没有在危机发生时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因此,企业风险应对措施有待提高。
三、结论
风险应对能力是衡量企业稳步成长、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看,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提高企业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应强化自身能力提高,持乐观态度适应发展环境。调查结果显示,75.3%的企业认为融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0.2%的企业认为在用地情况方面有所改善;49.4%的企业认为能源与原材料制约因素日趋减小;31.1%的企业认为电力供应情况逐步得到缓解。
2.积极推进优惠政策普惠制,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到民营企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61.8%的企业认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87.6%的企业认为政府的审批程序略微复杂;72.6%的企业认为企业发展还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79.6%的企业认为政府融资担保服务能力还需提高;62.9%的企业认为税负偏重。
3.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还需进一步的改善。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应对能力较为单一。调查结果显示,危机后,除上市融资和政府政策性融资外,目前企业的融资仍然较窄。12.4%的企业已认同民间融资渠道。从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中,65.1%的企业提出银行贷款条件苛刻;62.4%的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资产用于抵押;53.7%的企业认为没有直接融资的渠道;40.3%的企业认为办理环节复杂,收费多。从针对这些障碍,从企业自身看,80.6%的企业认为规划应好企业的资金;74.7%的企业认为努力提高企业的信用;30.6%的企业选择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从政府角度看,66.1%的企业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55.4%企业认为政府应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56.5%的企业认为建立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45.7%的企业认为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24.7%的企业认为逐步放开民间借贷市场。
4.企业存在债权债务风险较大,企业风险预警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危机以来,41.4%的企业认为本企业发展受到其他企业破产倒闭的影响。在对欠账企业资产了解的情况看,15.6%的企业对欠账企业的资产等情况不解;41.9%的企业大致了解。从债权人对欠债企业破产消息的第一感受看,44.1%的户企业选择无奈;28.5%的企业选择同情;21.5%的企业选择失望;21%的企业选择恐慌。从破产企业对本企业影响的主要表现看,22.6%的企业将出现资金链断裂;32.3%的企业将出现供应链断裂。这表明,我市民营企业急需加强风险意识,提高自身风险预警能力。
5.企业法律保护意识强,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若发生企业倒闭,78.5%的企业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纠纷问题;68.7%的企业会涉及到解散、清算、重整、破产等法律程序;58.6%的企业会出现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同时,有47.8%的企业会采取无形资产处置方式;46.8%的企业选择剩余资产处理方式。从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途径看,41.9%的企业选择自己解决;31.7%的企业选择寻求中间人调节。
6.企业对政府和相关组织协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诉求极为迫切。调查结果显示,有78.5%的企业选择希望政府和相关组织在企业风险预警方面有所作为。从需要具体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的情况看,73.7%的企业选择税务局提供信息;60.8%的企业选择工商局;54.8%的企业选择行业协会;48.4%的企业选择商务局;40.0%的企业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34.9%的企业选择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