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的综合评价。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合并浪潮,新校区建设、优势学科建设、多渠道产学研项目的不断涌现,高校可支配经费增长势头迅猛。最近五年,高校腐败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40%,国家审计署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已成为职务犯罪新的高发区”。由于高校不仅肩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更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储备精神力量的职责,如何通过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现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弊端
1.评价指标抽象,实际操作困难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保证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必须事先明确评价标准,使被审计对象明自自己的经济责任所在,才能达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教育和管理领导干部”的审计目标。而现阶段,没有一个规定明确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评价标准,新《审计法》也仅仅提出了审计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2.重视近期目标,忽略远景战略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使用的评价指标若过多强调财务数据,而忽视社会效益,容易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现在,很多高校在现有优势学科投入过多,仪器设备采购盲目,而对目前发展状况不突出却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冷门学科出手吝啬,急需的人、财、物都不予配置,长此以往,往往可能导致高校发展千篇一律,无个性和特色可言。
二、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关键在于手中权力运行的公平、透明,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说,领导干部通过行使决策权、资源配置和人事管理的权利对其分管部门进行管理和支配,因此,通过对预决算执行、制度建设、固定资产管理、社会声誉、群众评议等情况的综合了解,可以客观衡量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结合工作实际,从财务收支、部门建设、内部控制、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模型。
1.确定评价指标
依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建立评价体系,当然不能简单套用财务、客户、流程和发展四个维度,而应按照高校的经营特点,修正和整合BSC的四个评价方面并赋予指标全新的内涵,确定高校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矩阵。
BSC(A)
评价指标B
各指标权重
风险级别
财务收支A1
预算编制真实性B1
预算支出合法性B2
经费使用效益性B3
部门建设A2
主营业务经营情况B4
国有资产资产管理B5
社会综合影响力B6
内部控制A3
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B7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B8
被审计对象廉洁自律情况B9
发展前景A4
人员发展情况B10
部门风气和群众评价B11
部门发展B12
表1:高校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表
2.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计算权重可以采用最小平方根法、特征根法、方根法等,本文采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Mi=;再计算Mi的n次方根,=;对向量正规化,=/,特征向量W=即为某层各指标对上层某指标的排序权重向量;再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max=;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未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直至通过检验。根据判断矩阵,在工作表中填入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3.确定风险级别
结合工作实践,邀请若干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运用头脑风暴法和背靠背法综合考量各部门风险,设定风险评价级别为4级,3级,2级、1级,对应的经济责任级别为1级,2级,3级、4级。
风险评价级别
经济责任级别
评价意见
4
1
任职期间能够较好实现业务目标、资产和财务状况稳定,内控机制运行有效
3
2
任职期间基本能够实现业务目标、资产和财务状况尚可,内控机制有改善的空间,但不迫切
2
3
任职期间未能完全实现业务目标、资产和财务状况欠佳,内控机制存在缺陷,形成潜在风险,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1
4
任职期间无法实现业务目标、资产和财务状况恶化,内控机制运行存在障碍,未能发现或控制住风险隐患,若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表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级表
4.计算对应的rms值,分析被审计对象所处的风险区域,确定经济责任级别。结合工作实际,代入多组被审计部门数据,确定划分不同风险级别的rms值,并根据被审计部门的rms值确定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级别。
三.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选取高校行政机构、学科院系、后勤企业等多种类型部门开展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工作得出的rms数据带入模型,判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A
B
指标权重
部门一
部门二
部门三
部门四
部门五
风险级别
审计 评分
风险级别
审计 评分
风险级别
审计评分
风险级别
审计评分
风险级别
审计评分
A1
B1
0.1867
2
19.3
3
28.95
3
28.95
4
38.6
3
28.95
B2
0.1128
1
8.28
3
24.84
2
24.84
3
24.84
2
8.28
B3
0.0877
2
15.54
3
23.31
3
23.31
2
15.54
2
15.54
A2
B4
0.0982
2
17.64
2
17.64
2
17.64
3.5
26.46
2
17.64
B5
0.0441
3
25.23
3
25.23
2
16.82
3
33.64
3
25.23
B6
0.0205
2
14.1
3
21.15
3
21.15
3.5
28.2
3
21.15
A3
B7
0.0882
2
19.64
3
29.46
3
29.46
4
39.28
4
29.46
B8
0.0524
3
21.72
3
21.72
3
21.72
3
21.72
3
21.72
B9
0.1624
3
27.72
4
36.96
3
27.72
4
36.96
3
27.72
A4
B10
0.0615
2
14.3
3.2
22.88
4
28.6
3.8
28.6
2.5
21.45
B11
0.0528
1
9.28
3.5
32.48
3
37.12
3.8
37.12
2
18.56
B12
0.0529
3
21.87
2
14.58
3
21.87
3.2
29.16
2
14.58
总 计
1.0000
2.16
214.62
2.96
299.2
2.83
299.2
3.4
360.12
2.63
250.28
表3:高校五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统计表
1.一般性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被审计部门预算编制、部门建设、内部控制、廉洁自律方面做得较好,但经费支出民主性、效益性比较薄弱,群众认可度参差不齐。这一结果与目前高校经费使用与管理情况基本吻合。
2.深度分析
为进一步深化模型的运用,计算得到:rms1=17.49;rms2=9.86; rms3 =11.46;rms4=6.77; rms5 =12.97。
运用风险层级图对5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表4由四个同心圆组成条幅状圆轮, 四个同心圆的半径从内到外依次代表4级风险(rms值对应6.86,经济责任级别对应1);3级风险(rms值对应9.94,经济责任级别对应2);2级风险(rms值对应12.74,经济责任级别对应3);1级风险(rms值对应无穷大,经济责任级别对应4)
表4:高校五部门风险层级图
实际审计结果显示,部门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收支情况真实完整,部门中个人发展均呈现良好态势,部门凝聚力很强,群众对部门负责人廉洁自律情况一致认可;部门一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经费基本上均由部门负责人使用,群众认可度很低,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审计结果与风险层级图显示结果是一致的。
四.结论
与现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相比,本文构建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准关键点,确定相应评价指标,将精确计量和头脑风暴法有机结合,科学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和风险级别,并统一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统计表内。以图表化的形式直观反映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提高了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实有助于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