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IT技术在电网企业的不断深化应用,审计手段信息化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程度。基于电网企业信息化环境,引入连续审计技术运用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尝试构建一套基于连续审计技术的电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旨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能,提升审计的价值创造能力,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连续审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连续审计的概念
连续审计是一种信息技术驱动型的审计方法,强调即时性和连续性,它应用系统、规范、高度自动化的方法自动执行控制和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持续、实时、自动化的审计服务。连续审计依托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审计环境,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交易和控制测试,即时开展审计服务,及时提供审计报告。持续审计对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进行的实时监控和测试可以直接发现异常,可以有效地抑制错误、舞弊,提供及时、可靠的鉴证信息以降低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交易费用。与传统期间审计相比,内部持续审计具有信息时效性强、审计过程自动化水平高的特点,不但可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二)连续审计的主要特征
1.过程持续
连续审计将贯穿整个审计周期,对被审计数据和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和审计。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为连续审计提供的一个技术支撑,同时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审计成本,减少人为干预,是传统审计不可能达到的。
2.审计实时
连续审计通过高度自动化的程序,在审计事项发生后立即进行审计,实时做好信息证据收集、审计监控分析处理和审计报告发布。相比以季度、年度或更长时间为周期的审计活动,连续审计是在事件发生时立即进行的审计,事项的发生与审计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可以是一周、一天甚至一个小时。审计可以在使用者需要的任何时刻进行,提供实时审计信息,也可以在重复的基础上在某个既定的较短期间后进行审计。因此提高了审计的即时性,也增加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3.实施自动化
连续审计区别传统审计的一重要特征是实施过程自动化,审计证据获取、传输及审核都实时自动完成,审计报告也自动推送。当然,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审计过程完全不需要审计人员的参与,而是让审计人员从审计数据收集、整理等简单而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发挥出来,用于对审计报告的分析与提炼,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
连续审计技术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概况
(一)国外连续审计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际上对连续审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先后公开表明对连续审计模式加以支持与倡导。在其推动下,学术界、实务界也先后展开对连续审计的理论探讨,部分组织中开始运用嵌入式审计模块(Embedded Audit Moudle System,EAMS)进行自动控制测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早期,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开始在审计工作中得到运用,此时已有人提出“自动化”和“实时性”特点的“连续审计”概念, Kearns在1980年发表《我们准备好连续审计了吗?》一文提出了关于连续审计的设想。
1990年,贝乐实验室研究设计出的连续审计处理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CPM),充分证明连续审计技术上的可行性,这是连续审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成立的连续审计委员会对连续审计的性质、目的、范围和基本原则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1999年发布研究报告。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协会发布了《连续审计的研究报告》。报告对连续审计进行了定义,并讨论了实施框架和涉及的主要问题。
2002年SEC颁布SOX法案从制度上推动了连续审计的发展,与此同时,实务界也开始重视连续审计在审计中的地位,DeWayne Searcy(2002)等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发放问卷调查显示:有62.68%的人高度赞同在未来的资本市场将实施连续审计报告,33.18%的人坚信连续审计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审计模式。
来源:广东经济 作者:韦祖彬 赵承康 汪子林 费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