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论文 >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几点建议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几点建议

李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在不断深化。会计集中核算的推行很好地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把各单位的财务收支置于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之下,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更增强了政务的公开性,减少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保证了预算单位用款,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务卡制度则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出发,既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又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对公务小额支付实现了全程监控。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于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对此,根据实际情况,就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谈一些看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单位内控规范》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控规范》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目标则具有明显的非盈利的公共属性,正因缺少这种“利益”的内在的动力,致使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不想去了解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重要性。
2、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单位内控规范》,必须先建立适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内部控制建设组织,必须先成立领导小组和内部控制部门,设计内部控制方案,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这些工作都需要在长时间调研与分析,要覆盖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涉及各个部门、每个岗位,要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工作量大、难度要求高,任何制度都是靠人去执行的,《单位内控规范》也不例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
3、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财务部门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固定资产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购置得到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过程仍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债权、债务不向企业那样频繁发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只是在业务发生时将其登记到账簿上,但对后期是否发生坏账、减值等了解很少。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单位管物不管账,“两张皮”现象更严重。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问题较多,只有通过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堵住漏洞,解决问题。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实际情况,我们要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总体上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建设单位文化,加强宣传培训。
夯实《单位内控规范》实施的基础,单位文化的建设是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思想基础。单位文化体现了单位成员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精神风貌。良好的单位文化能引导和约束单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单位积极向上、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实施《单位内控规范》必须进行大力宣传,各级政府部门有义务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必要性,使各单位领导对实施《单位内控规范》有高度认识,深知“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的现实意义。各级财政部门要组织好相应的培训,责任落实,对自己所属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单位要把培训内容传达给每位员工,使关键工作岗位工作人员熟悉《单位内控规范》,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认真配合单位内部控制部门确定本岗位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中的风险点。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也有其特殊性。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都应建立适合其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符合条件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项控制很重要,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规、有效,还需由内审机构进行评审。
3、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突破《单位内控规范》实施的难点,风险管理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一个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对单位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合理降低风险所致的损失,是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成功的有力保障。然而,它也是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难点,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来看,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考虑不周,更谈不上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风险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风险管理总体上较为薄弱。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学习、研究风险管理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单位层面的风险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把分析结果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由领导集体决策风险应对策略。单位要从全局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
4、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
在资产管理环节应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对各项财产物资应采取限制接近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直接接触,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出现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对债权、债务应督促经办人及时核对、清理,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需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核销。
三、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内控信息化,优化《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也就是要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认为所谓内部控制信息化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重构,实现对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广泛利用,从而全面实现过程控制,降低风险,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第一,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内部信息公开的有力保障。根据信息性质的分类设置使用权限,使内部信息既安全又能接受单位内外的监督。第二,信息系统的建立,大大减轻了行政事业单位准备实施《单位内控规范》的工作量。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单位性质和主要经济活动上的共性,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开发和使用软件,建立经济活动的公共控制平台。统一使用软件如:目前正在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管理软件等。第三,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内部控制的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效率化。单位可以将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嵌入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单位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单位内控规范》的高效实施提供了保障。第四,建立信息系统使外部监督更方便、更有效。《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因为缺乏内在动力,更需要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外部监督。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