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存在各种认知偏差与心理偏差。当投资者投资决策时如果表现出某些心理偏差,则将会对证券价格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金融泡沫或大萧条。因为金融市场中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即交易价格等于内在价值,即p=v,而这个v则由预期股利、无风险利率,有风险利率三个方面来影响并决定。预期股利可以通过分析基本面来判断,无风险收益率一般受政策面影响,有风险的收益率则是最难以度量的,它受市场情绪影响。行为金融则是通过分析来厘清市场情绪的功效。通过分析过往投资失败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轻信、大意、贪婪。这些都是投资者情绪或认知决定的。在投资市场中存在两个假设,①大多交易者都是快思考。②理性投资者。基于此假设,李博士通过三个维度给我进行了分析,来找出导致这些共性损失的原因,即框架依赖、羊群行为、锚定效应。
一、框架依赖。
框架依赖心理偏差是人们受情景或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表现出不同的判断和偏好,从而做出不同选择。这个心理偏差被各种商家、上市公司等等所利用,通过预设的框架模式,给顾客/投资者造成认知误差,进而造成损失,比如存在于中美两国证券市场中的公司更名现象。而我们作为投资者,要想雾里看花,则只有牢牢的把握住一条:尽量避免受到公司改名、承销商报告、分析师报告、或者新闻报道的迷惑而盲目追捧一些股票,应更加注重对公司质量的分析,即看标的的真正价值!
这个心理偏差让我们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心理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名法则,即被人们称为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
由此,我们不管是投资管理、工作管理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去伪存真,不要为纷繁的表象牵绊,找到其中真正的价值,由此来作出我们的判断,这样才不失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二、羊群效应。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投资者购买过程的羊群行为及其管理的内容,未进行讲授。课后,通过查询资料进行了自学,现将关于羊群行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1、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导致市场不稳定。
⑴羊群行为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
⑵在价格泡沫发生、发展和破裂的过程中,羊群行为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⑶金融管理当局将羊群行为视为导致危机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是有客观的经济原因的。
2、基于理性分析的羊群行为有稳定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
3、我国股票市场羊群行为分析。
⑴现状,我国股票市场同成熟的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股票市场:历史短、不规范,各方面均存在不成熟的特征,由此,体现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特征:受到政策影响较大,“政策市”特征明显;信息披露不够公开;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⑵降低我国股市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对策:
①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强化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能力;
②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建立新的金融避险机制;
③加强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
三、锚定效应。
锚定现象的含义是人的决策会受到毫不相干的所谓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商场中顾客与店家的讨价还价,店家一开始就报出很高的价格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顾客的心理预期,使得最终成交价偏高。而一些聪明的顾客也会最初砍价砍得很低,反过来影响店家最终降低成交价格。
在证券市场,锚定效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这其中的锚就是证券当前的市场价格,当我们无法判断新信息对证券价格的真实影响时,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参考它现有的市场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比例。更具体一点,假如上市公司中报披露的真实营收总量和利润增长已经达到了某点水平时我们的反应总会是慢一拍,因为我们习惯于站在现有的指数点位点上去估计大盘的涨幅是还是继续?这种行为模式的普遍性决定了点这个实际存在的锚一定在或多或少拖累着指数迅速上涨到合理点位。投资者总记得最近的指数点而忘记了四年前的点,忘记了在那个时候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和盈利预期可能大大低于当前水平,除非分析师不厌其烦地撰写分析文章提高点,甚至更高点位在大众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潜移默化地挪动投资者心中的锚反过来影响市场的真实价格水平!说得通俗一点喊点的人多了指数的点位自然就上去了。例如2014年下半年开始股票点位从2000点一路飙升到2005年的4000点,连人民日报都给出了4000点牛市才刚刚开始的宣传信息,人们幻想着8000点10000点,发疯似的冲入股市,被牢牢套在制高点。
锚定效应的另一个推论是,当有真正的利好消息到来时股票价格总是犹豫不决地慢慢才涨到位,这使得很多做事件驱动的策略得以成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锚定效应是一种基于广泛人群共同行为特征的统计。我们一定要分散投资,这也是几乎所有量化投资策略所必须坚持的方法。
最后,联系到我们个人的投资经历,也是完全印证了这几方面对投资的影响。我组周丽同学回忆了十年来买股票的经历。就像老师所说的,买股票并没有认真分析企业状况,而是羊群行为的从众心理,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下,盲目购买并重仓出击,在深套了多年之后终于按耐不住,卖出价“锚定”在买入价,后续买入价“锚定”在首次买入价,往往出现前面卖了后面涨的局势。例如2007年重仓了精诚铜业这支股票,在连续几年的低靡之后,终于忍耐不住割肉出局。随之在之后的半年里,居然出现了十个涨停板,真是追悔莫及。就像老师所说,只要股市存在,股票都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