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即“到2017年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改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改进价格管理方式,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作为医疗服务定价的信息基础、成本核实的关键环节,医院财会工作需要在此项改革中,全面发挥出科学核算成本、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效能。
精细化是基础
《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任务,其中包括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和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等。
对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总会计师高养利表示,为了配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一方面,医院财务应积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应该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把单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得尽量准确,为政府定价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另一方面,针对有限的政府投入,医院财务管理应尽量实行定额成本预算、标准成本核算,为医院增收节支,将有限的政府投入用在像儿科这样的公益类科室中。
当然,设置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可能会催化医院之间的竞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财务处处长高一红认为,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核心的“大牌”医生更具有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奖金高、平台大的核心医院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部分医院会因为管理得当、经营有方而迅速发展。因此,医院今后更需要财务部门精细核算,参与管理,以此提高医院 管理水平。”
财务与科室合作需“升级”
医疗服务改革是一项大工程,给医院财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前,不少财务人员由于不熟悉临床业务,无法监控康复、护理等科室是否存在不合理收费、重复收费的现象,也不掌握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下降后,其折旧成本如何弥补、可否弥补等情况。
对此,高养利建议,财务人员应兼任病区科室主任的经营助理,利用管理会计的思想,在“本量利”方面更多地参与临床业务,指导科室经营,调整科室的收入结构,提高收益。高一红则建议,财务人员在绩效管理方面要与科室深入合作,而且医院应当根据作业成本法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重新改造升级,让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抓取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用于改善管理。
《意见》也鼓励充分发挥第三方在规范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和开展政策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高养利表示,医院的确可以积极关注国际医疗市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先进的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同时,医院需要通过合作,提高自己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
绕过精细管理中的“误区”
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 民的健康和幸福,而价格因素在调节医疗服务行为、配置医疗资源、引导患者理性就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财务处处长杜敬毅认为,在探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之时,应该明确有关医疗服务精细管理的若干问题。
一是考虑单次医疗服务价格与疾病治愈的总费用之间的关系。例如口腔医疗中的深龋治疗,为了降低次均费用,原本一次性处理即可完成,但有些医院往往要求医生人为分为几次,使患者治疗的总体费用上升。
二是考虑价格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现行的物价体系的主要理论是成本定价,而不考虑所用技术的难易程度,这样不能很好地达到通过价格手段鼓励技术创新的目的。
三是考虑价格与成本测算结果之间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确定价格的时候,更多是以消耗定价,这样做有合理的成分,但容易产生效率越低的地区价格反倒会越高的怪现象,使得医院节能降耗的原始动力不足。
四是考虑价格体系建设在实现国家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价格应该起到引导患者理性就医的作用,并与医保政策相配合,起到在三级诊疗体系建设中的“指挥棒”的作用。所以,价格制定应该有全局意识,有梯度有层次,才有可能实现建成三级医疗体系的宏伟蓝图。
五是应明确价格究竟是参照社会提供服务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下的价值水平,还是地区平均劳动率水平。价格应该起到鼓励高于社会平均劳动力水平的服务提供主体占有服务市场、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医学进步。
杜敬毅表示,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恰恰是给予了医疗服务价格的接收方适度的选择权,这种指导价、区间价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够推动医患关系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