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兴秀洲区审计局
嘉兴秀洲区的乡镇内部审计起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区政府印发了《嘉兴市郊区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2004年区政府重新印发了《嘉兴市秀洲区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内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各镇(街道)按照区政府文件的要求,设立了内部审计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组织开展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工程建设项目、专项审计或调查等工作。同时,对2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负责送审工作。
目前,区级机关部门单位和镇(街道)、秀洲国家高新区共设立内部审计机构16个,其中五镇二街道和秀洲高新区等八个主体,均建立了专职内审机构,全区配备内审人员59名,其中:专职12名,兼职47名。
2015-2016年全区内审机构共完成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项目156个,提出审计建议255条,查处管理不规范金额1120.29万元,其中:上缴财政9.4万元、追回损失金额4.5万元。组织对200万元以下1168项工程项目送审,送审金额共177398.85万元,核减金额1945.4万元。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宣传,赢得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我局把内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 提出工作重点为“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即以提升审计绩效为中心,着力提升履职能力、着力提升内审工作,而基础工作就是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一)开展调研,摸清情况。每年局主要领导都会带队深入基层,对内审工作进行调研,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审计方向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指导。
(二)主动汇报,争取区级支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我区内审工作的现状、乡镇之间内审工作平衡发展、内审与国家审计衔接、内审作用的发挥及所取得的成效多次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以争取区领导支持。
(三)沟通交流,争取单位支持。在调研时加强与各镇(街道)主要领导沟通,宣传内审工作。近几年,随着乡镇建设投入的资金量越来越大,包括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征地拆迁、美丽乡村建设等,基层领导干部既要干事,又要管理队伍不出事、防范风险的意识大大增强,对内审的自我监管作用越来越重视,在配强配齐内审人员、内审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
(四)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加大内部审计宣传。利用区领导调研、工作布置会、审计进点会、座谈会等时机积极向政府领导、社会公众进行宣传,营造支持、关心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利用政协平台撰写上报的《加强乡镇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均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督办。利用省市内审协会平台,加强舆论引导,扩大秀洲内审对外影响力,组织骨干内审人员参加市内审协会的经验交流,撰写上报的区农经、审计建立村级审计监督新模式这一信息被省内审协会采用。
二、借力国家审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一)开展内审工作评价制度。我局在对区级部门、镇(街道)、秀洲高新区经济责任审计中,把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国家审计监督范围,将各级领导干部对单位自我监督职能列入经济责任审计必审内容,并作出评价。审计过程中对单位内审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辅导,提出指导意见,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二)加大内审成果运用。我局明确对区级机关单位、镇(街道)、工业园区内审工作作出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结论明确的审计结果,我局审计中核实后将直接利用;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到位的,在我局出具的经责等报告中不再反映,充分、有效利用内审成果,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内审工作。
三、指导考核相结合,有效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
(一)制定计划,用于指导全年内审工作。年初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指导计划》,明确本年内审工作监督目标、重点,从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培训;实行季度会议制度(区审计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内审季度会议,包括:年初的上年度工作总结会、二季度的同步方案布置及优秀项目评比表彰会、三季度的项目开展交流及学习培训会、四季度的项目总结交流会及学习培训会);监督指导同步审计项目的实施;开展评优工作等五个方面来指导全年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在年初就明确当年的同步审计项目。
(二)出台考核办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制定出台了《秀洲区内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考核内容包括:内审人员配备情况、内审制度健全情况、内审工作成效情况、审计质量情况(优秀项目评审)等四方面,以进一步加强我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创新建立村级审计监督新模式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审计中乡镇内审与农经条线相互交叉问题,与区农经局建立村级审计监督新模式。一是定期会商信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年度审计工作要点,相互通报、研究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二是制定统一计划、标准,由区农经局牵头,每年第四季度统一制定下年度村(街道)审计计划;统一印发年度审计工作方案;统一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统一处理处罚意见。三是建立审计监督新模式,村级经济审计采取三种模式:区农经局经管站(审计办)直接审计;由区农经局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由镇(街道)内审办直接审计,各自的村级审计项目数量在统一制定的年度村(街道)审计计划中分配完成。四是审计报告抄送制度。村级经济审计报告均抄送区农经局、审计局。
五、以开展同步项目审计为抓手,分类指导,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提高
(一)部门联动开展审计。我区连续三年组织内审机构开展公务支出同步审计,内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项目不但对强化公职人员“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意识、严肃执行和维护财经纪律,而且对推动审计全覆盖起到积极作用,对区级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了全面审计。
(二)上下联动指导村级审计。连续两年组织了五镇二街道同步开展了村级经济组织书记(主任)经责审计,由区审计局下发统一工作方案,统一培训、统一工作时间、统一工作进度,在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撰写等方面加大指导,以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一是细化审计方案。针对内审人员审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细化项目统一工作方案,走访财政局、农经局听取意见、召开镇(街道)内审人员项目座谈会、结合国家审计在镇(街道)审计、专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下发《村、社区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审计重点,细化审计方法、步骤,尽量使内审人员依照方案的重点和步骤就能进行审计,发现问题。
二是加大业务指导。开导同步项目期间我局对镇(街道)内审办进行了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包括审计程序履行、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报告规范性撰写等以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审计前组织内审人员学习工作方案、法规依据,定性定责基本标准,统一规范审计程序,下发统一的文书模板;审计期间组织内审人员对初步查明的问题、尚未查清的事项进行交流、指导、培训;审计结束后组织内审对项目取得的成绩和问题进行总结、交流。通过同步项目方式审计,既为锻炼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提供工作平台,又着力从特殊问题中发现共性问题,从制度角度提出治本之策,达到规范全区村级经济管理的作用。
三是加大督促整改力度。每年对各镇(街道)在村级经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所在镇(街道),促进对村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区农经局、审计局建立健全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对其督促整改情况进行检查,使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
四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年度末区农经局、审计局对涉及典型性、普遍性、制度建设等方面问题,向区政府提交综合报告,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在体制、机制上予以规范。
六、加强人员的培训交流、提高内审业务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和引导审计人员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知识。
一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市审计协会的业务培训,对全区内审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初审,分批、分层次组织,对骨干内审结合相关培训内容统一报名相关课程培训。
二是组织我局科室业务骨干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分别对乡镇内管干部经责审计(结合同步开展的经责审计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审计规范(取证、审前调查)等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三是组织并开展评优评选工作,并组织对优秀项目的成功经验、方法进行交流,同时通过表彰先进、宣扬典型,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发展氛围。
四是以会代训,结合内审季度例会,召开同步审计方案培训、同步项目开展交流会及实施完成后的总结、交流会等。
五是以审代训,根据项目需要抽调内审人员参加区审计局组织的审计项目,通过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增加对内审人员实战指导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以加大对内审骨干的培训从而带动内审人员整体业务能力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