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高级经济师论文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点国际经验与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点国际经验与实施路径

实施战略要抓住抓好战略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是事情发展的关键点位。战略的关键点就是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点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如下四个关键点位加大把关力度和战略推进力度。
第一,明确战略目标,矢志不移加油干。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才能逐步实现农村振兴。在我国过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业和农村是短板,更是薄弱环节,今后就是要补足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改造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性工程。一定要把这个基础打牢固建扎实,否则全面实现现代化将成为空中楼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全国全党和各族人民要矢志不移加油干,到2050年,农业农村和非农业与城镇必须同步实现现代化。从现在起要把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机制、现代化要素融入到农业农村的日常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孕育和乡村治理中去;要在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依次达到初步形成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在明晰目标的指引下,全国各行动主体齐心协力奋斗,乡村振兴战略终将如期圆满完成。
第二,落实总体要求,思路明晰踏实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总体要求是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乡村建设思路的清晰刻画,是全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前新农村建设相比,要求更高。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时,党中央提出和设定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按此要求实施战略,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产业兴旺,意味着在过去强调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更加发达和更有活力;生态宜居,意味着不仅关注村容的整洁,而是全面创造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好美丽乡村;乡风文明,意味着充分认识乡村的文化价值,要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以文化人,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治理有效,意味着要从过去的仅仅注重管理民主,转变到要注重治理的效果,要把乡村民主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成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有序、有效治理和发展的乡村新格局;生活富裕,意味着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从过去实现生活宽裕的基础上进一步过上富足的生活。方针提出来了,思路也就清楚了,各地可以以此为指针,创造性地细化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地把振兴当地乡村的事业,脚踏实地地干出来。
第三,抓住关键要素,打破瓶颈高效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人、地、钱”三大关键要素。人气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关键在于人。我国有些人口流失严重、丧失了人气的村落将是逐步衰败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乡村,需要进一步推进村民的转移。而大多数具有发展前景的乡村,他们具有适宜居住的生态基础、打下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则需要进一步凝聚人气,培育一支精干的农业农村工作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产业兴旺,抓好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让乡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追求和享受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活。
从“地”来看,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土地与农村产业和农业科技的高效匹配,切实提高土地经营效率和效益,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稳步提高农户收入。
从“钱”来看,要鼓励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源投入三农发展事业,一方面要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增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和补助农民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激励社会资本,把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项目、技术分流到农村,鼓励万企万村对接,以提高农村技术水平、产业兴旺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最终有利于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程度。
第四,聚焦关键难题,有的放矢精准干。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内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还比较突出: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的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的效益实现不充分;农业的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的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农业国际市场和资源开拓不充分;各类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拓展不充分;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民权益享受不充分。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质量转变。一方面要秉持历史耐心稳步推进城镇化,把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吸引到城镇去就业和安家;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把工业技术力量和城镇生活便利传播到农村,提高乡村发展水平。针对农业问题,必须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三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针对农民问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落户进城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以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乡村留守农民能力提升,通过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以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农村问题,要通过资源的统筹匹配,形成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基本资源具备的前提下,农村自我发展的关键是要形成具有战斗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抓住关键少数”,通过“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依靠这支精干的队伍去领导农民、发展农业、管理农村,形成兴旺、美丽、文明、和谐、富强的农村发展新局面。

国际乡村振兴建设的经验分析

20世纪30年代初,发达国家便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的建设模式,他们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结合完善的法律体系与保障制度,开辟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圆满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典型做法
1.日本的“造村运动”。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仅占13.6%。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但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后,经济衰退,农村破败,贫富差距拉大,日本政府受限于财力,短时间内难以用资金扭转颓势,同时,城市人口激增,农村百废待兴。针对这种不利形势,20世纪70年代末,“造村运动”在各个乡村自发开展,志在发展农村经济,缩短贫富差距。
“造村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良运动,属于民间主导型建设活动,同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法规和提供资金技术等措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带动人民自力更生,自谋其生。日本政府广开言路,让各村人民有充分的发言权,进而了解全国各地不同农村的实际状况,在乡村建设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民意,根据不同乡情,给予不同的方针。“造村运动”涵盖了民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造村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个村落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集中一到两项特色大力发展,使农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1979年日本人平松守彦提出的“一村一品”正是“造村运动”时期的经典产物,“一村一品”运动以开发农业特色产品为目标,强调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同时通过辅以搭建合理有效的金融体系框架,提供农业低息贷款以及将农业纳入补贴等方式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得“一村一品”运动在日本的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从原先贫富差距较大,发展到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而今追求深入挖掘“农村内核”,突出“农村魅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村一品”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现今“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已被多国争先效仿。
2.韩国的“新村运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农村发展落后,民生凋敝,城乡差距较大。基于此,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开展“新村运动”,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与日本“造村运动”不同,“新村运动”是一场由朴正熙政府主导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农业建设活动,有着严密的指挥体系。活动开展过程中,政府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新村运动”。同时政府号召人民积极参与建设活动,人民也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提升了积极性,为“新村运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新村运动”还是带有比较浓厚的政治性色彩。
“新村运动”开展过程中,着力点主要放于美化环境以及农村改造建设方面,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该运动主要实施的是农村的环境改善、住边环境改善、流通设施改善、副业扩大等大规模的农村开发事业。这些建设项目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得到了人民的强力支持,项目刚一提出,便调动了普遍民众的建设积极性,政府的决心加上民众的支持,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新村运动”的另一个着力点是重视教育培训与激励机制的结合。“新村运动”注重培养农民科学素养,各个村庄通过民选发展带头人,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带头人的文化素质,以便带动全村人民提升整体素养。在全国范围,通过政府的推动,自上而下,从中央高层到地方,层层建立研修院等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对运动的决策者、指导者灌输专业的知识。上至国家干部,下至农村领导人,都必须按规定进行专业的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配套的激励机制随即出台,政府通过考察受训个人在村庄建设所作贡献,对突出的个人、村庄提供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对表现不佳的减少支持力度甚至不予扶持,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来鞭策各村奋勇向前,在强大执行力的保障下,成效显著。
在“两个着眼点”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政府也在倡导农民自力更生,各村落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创造出城郊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平原立体型精品农业区,山区观光型特色农业区等四种类型农业区划,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总的来说,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贫困,政府财政投入低的不利形势下,政府下定决心,全国人民鼓足干劲,最终实现农村飞速发展,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3.德国的“村庄更新”。德国是一个国土面积接近36万平方千米的中欧国家,工农业发展均衡。农村与城市都具有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完备的设施。农村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村庄更新”。二战过后,德国满目疮痍,经济停滞不前。农村土地广阔,劳动力低廉,吸引了企业家的眼球,而政府又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工厂搬迁,于是大规模工厂转移至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希望采取土地合并的方式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台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随后,巴登威腾堡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相继提出了村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践,成效显著。村庄人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人民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农村这片净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农村人口激增,土地、交通等矛盾加剧,人民生活质量下降。政府意识到需要对农村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合理布局,与城市区分开来。1976年《土地整理法》得到修订,“村庄更新”明确写入法律条文,推行的建设项目着眼于保护古建筑,发展村庄特色,走绿色发展道路。21世纪后,村庄更新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多个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科技农业,主要方向有环境农业、原料农业、基因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二、经验分析
国际典型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支持。日本在“造村运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的政策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造村运动”前后,日本政府针对土地利用,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热点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日渐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得农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民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此外,日本政府尽可能的站在农民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渴求,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并且确立和践行了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服务人民。
2.注重农民教育,增加专业培训机会。乡村振兴离不开一群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乡村建设工作的效果。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农民的科学素养,教育与培训机构广布,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结构比比皆是,国家直属的农业科学技术中心、不同等级的农业技术院校、国家与企业共建的农业培训机构、民办的培训服务机构、各类研修院等都为农民专业素养的提升、农业专业人才的输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了乡村建设各级农业人才,为乡村的不断发展提供内核动力。
3.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回顾上述各国及地区的乡村发展历程,强调发展乡村特色是其主要共同点。过去乡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乡镇工业为主,现代乡村经济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这也造就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种植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开发,一方面有助于带来“绿色收入”,同时对于乡土文化、乡风民俗的保护、乡村魅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重视农协建设,构建政府与农民深层沟通的桥梁。日韩两国的乡村发展历程中,农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作为“桥梁”,将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核心要义传达给基层群众,同时又将农民的需求向各级政府反馈。以日本为例,日本农协拥有3574个基层农协、47个县经济联合会和1个中央联合会。这些农民组织上至中央,下至基层,贯穿全国。他们通过协同配合,能够及时并高效的服务农民。农协不仅是政府与农民沟通的媒介,而且还承担着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农产品的销售、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等多项使命。
5.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如何真正调动民众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回顾部分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说,只有充分站在民众角度,才能了解他们所急所需,以此颁布的法令、推行的政策措施才能得到人民最大程度的支持。日本的“造村运动”虽是由民众主导发起,但最终的成功与日本政府广开言路,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颁布各项法律法规、推行相关举措密不可分,政府的适当介入起到了顺水推舟的作用,将“造村运动”推向高潮。韩国的“新村运动”虽是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乡村建设运动,但政府深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将着力点主要放于农村美化、农村改造建设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方面,大大提升民众参与度。德荷两国根据民众对于优美环境、就业等方面的渴求,颁布相关法律条文、实行相应举措,也得到了民众大力支持。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政府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时刻不忘“以人为本”原则,所做的各项举措才能得到人民拥护,这才是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方”,农民群众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和建设者。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任何战略的实施,均须精准施策,找准路径,方可成功。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在哪里?战略路径就是战略实施的推进方向,是战略实施阻力最小的路线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如下四大战略路径推进。
第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机制创新路径实现农村振兴。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激发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类主体的有序奋斗,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并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再次,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外,要积极鼓励农民和城镇居民返乡创新创业,促进农村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第二,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农村振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为首,首要的问题解决了,后续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乡村振兴要靠实力说话,而实力的硬表现就是乡村拥有兴旺的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扩大农业加工增值环节;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再次,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
第三,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路径高效振兴乡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宜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弯道超车效应,迅速提高乡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首先,整合公共力量,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整合民间力量,促进私人资本扩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投入,依靠市场路径,在农村环境保护、农村治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便利化等各个领域扩大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切实提高农村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率和效果。再次,促进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甚至积极参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创造活动,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发展。
第四,打造乡村人才队伍,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能人可以振兴一片乡土。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就是为乡村振兴播下能够形成星火燎原式乡村繁荣局面的种子。人才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一是改造、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搭好乡村振兴的班子,为乡村实现良好治理打下组织基础。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兴旺播下人才种子。四是打造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促进乡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新商机。五是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六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