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硕士论文 > 制造业财务总监转向服务业

制造业财务总监转向服务业

最近,当《财务总监》试图联系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提供商CDP的CFO段建时,发现手中的名片还是他在贝卡尔特公司(Bekaert)任职时的那张,后者是一家为子午线轮胎生产钢帘线的跨国企业。

由于涉及复杂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造业可谓是财务总监的摇篮。但是,近年来,像段建这样从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供职的财务管理人士不在少数。来自上海的郑敏杰也早在七年前就离开了美资特殊化工产品制造企业Grace,现任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公司Adecco在华业务的财务总监。

中国国内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正在向来自制造业的财务管理专才招手,为愿意进入的人士提供全新的职业发展环境,但人力资源顾问却认为,财务管理人士从制造业转入服务业任职只是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一种特殊现象,作此职业变动选择的人多数是因为机缘巧合。

新行业,新岗位

段建今年4月加入CDP。此前,他在贝卡尔特公司任财务总监七年。成立于2004年的CDP是一家提供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业务共享服务、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

“和制造业的工作相比,我个人觉得现在这里更有趣,传统的财务管理占我工作时间的比例不到一半,而在贝卡尔特时可能有80%到90%,战略层面参与得不多,像投资等大决定基本由总部做出。在这里则主要忙于制定公司以后的战略方向、融资和购并方案等。”段建介绍说。

任职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但段已经帮助CDP收购了一家软件公司。“它原来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收购整合已经完成,著作权也申请下来了,变成了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收购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平台。”他说。

而对于郑敏杰来说,1996年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她的财务职业生涯开始于化工行业。“第一年在香港做会计培训生,后来回到大陆,四年之后做财务经理,其实是管Grace的整个中国业务。当时Grace有三个工厂,分别在广州、天津和北京,总部在上海,所以经常需要出差,觉得很累。”郑回顾道。

就在她因频繁的出差而疲惫不堪时,2000年底德勤在上海的咨询部门招募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她抓住了这次机会。2005年9月,她又转投Adecco。

Adecco是世界五百强排名居中的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主要提供培训、招聘、派遣和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1995年进入中国,现已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至于为何选择Adecco,郑的解释是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但Adecco在开发中国市场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重要的是,我以前一直专注于财务数据,现在看了财务数据之后,我会与中国区负责人一起去和我们在本地的合作伙伴以及顾问公司谈,做财务预测和战略规划,这正是我希望的职业发展方向。”她补充说。

简单,但又复杂

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而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很大。“从会计的角度讲,比制造业简单多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少,服务业的财务主要与销售和费用有关。”段建称。

但是,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之后,新的挑战也迎面而来。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是CDP的既定目标,公司目前已经按照萨奥法案的合规要求聘请审计事务所进行流程审计。段建称公司业务增长非常快。“我们的挑战在于,业务发展很快,但系统和支持必须得跟上。”他说。

对于郑敏杰而言,新的挑战则主要来自政策层面。她介绍说,中国对外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业务一直有限制,以上海为例,外资企业不允许做派遣业务,在猎头业务上必须与中方合资,而且不允许控股,最高持股比例只能达到49%。“因为这个行业的性质,你必须找本地的合作伙伴,必须考虑怎样去找以及怎样与本地企业谈判,这都很有挑战性。”郑敏杰说。

由于政策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多数服务行业必须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的方式。原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韩力今年年中出任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财务副总裁。据他介绍,由于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地产项目均采取与中方合资的方式,所以他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与各个项目的中方合作伙伴接洽和沟通。

除了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后面临的挑战还在于中国各地的政策不尽相同,执行时的力度也不一致。“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家,所以国内各地的政策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事实上,中国不同城市的许多法规都不一样。即使是在上海,如果一个公司从徐汇区搬到黄埔区,也需要重新申请注册和申请营业许可。”郑敏杰称。

Adecco中国区财务总监是2005年底新设的职位。作为第一位就任此职的中国人,郑认为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公司解读和利用中国现有的行业政策。“在中国,你一定要非常了解政策。首先要知道从哪些渠道去了解这些政策,然后再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她表示。

好在中国自加入WTO之后,一直在放松对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的限制。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通过CEPA,来自港澳地区的投资人被允许控股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合资企业;2006年上海市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外商如在浦东注册合资企业,可以持有最高70%的股份。

中国政府对外资进入国内劳务派遣市场的限制也在放松。郑预期上海将很快被作为派遣服务业开放的试点。她认为,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的劳务派遣市场将会经历爆发式增长。“Adecco曾是2002年都灵冬奥会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赞助商,公司希望能利用奥运会和世博会这样的平台在中国展示自己的能力。”她说。

因缘际会

韩力坦言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强度比在制造业大很多,几乎每天都得加班。“在制造业,最多只需要管几家工厂,而做投资业,需要管理由多个项目组成的投资组合;制造业的财务管理有标准的流程,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所以便于控制,而服务业的产品往往很虚,控制的难度也就高。”他称。

但是,到底是什么吸引或者促使一些制造业的财务总监选择进入服务业呢?

更高的职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更高的薪资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薪酬当然不一样,在投资业,薪酬完全是业绩导向。制造业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决定,但在金融服务业,业绩好的时候,奖金会达到基本工资的许多倍。”韩力说。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服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2005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发现200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竟由24.2%增加到40%,比原来统计的高8.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1.4%。

那么,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崛起,高级财务管理人士从制 造业转向服务业是否会形成一种趋势呢?

陈亮是上海瀚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主管合伙人,他的公司专业从事为客户寻觅高级财务和人事管理人才的业务。在他看来,财务专才由制造业转投服务业只是目前中国人才市场上发生的一种阶段性现象,从长远看不致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在英美等成熟市场,人才跨行业跳槽的不多;但是在中国,每个行业的人才储备都比较少,所以当某一个行业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它就不得不去别的行业找人才,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必有的一个现象。”他称。

他认为,并不是每个制造业的财务管理人士都会选择进入服务业。“在大的制造企业,财务总监下面有二、三十号人很正常;但即使是大银行,中国区的财务部也就只有这么多人。银行的基本工资并不比制造业高,但奖金比较丰厚。因此,一般情况下三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跨行业跳槽的很多,但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从制造业转到银行业就很少。”

不仅如此,据陈亮观察,服务业中,银行和保险业的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侧重于风险管理和满足各种合规要求,所以招聘时一般会在本行业内寻找;而银行和保险业之外,其他服务业的财务都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有些人就会有顾虑,担心进入服务业若干年后,原有的技能可能会荒废,从而再也回不了制造业。

“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趋势,是因为制造业的人不会主动地去想往服务业转,有的是机缘巧合,有的是因为存在一些推动因素(push factor),比如原来的工作出差太多,或者不喜欢原来的老板等。”陈亮补充道。

韩力也持相同观点。“我也不认为会形成一种趋势,不会有很多人都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其实在制造业做久了也很不错。我进入地产投资业也是机缘巧合,是因为我原来在上海商城做过财务总监。”他表示。

上海商城是美国国际集团(AIG)与其他一些外资机构在上海的物业,尽管韩力表示并不特别喜欢在上海商城的工作(见本刊2007年3月刊),但这段经历在他应聘摩根士丹利的职位时确是派上了用场。

美丽新世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除了个别行业以外,大多数服务行业吸收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呈两位数的增长,最高的超过了50%(见图表:后劲十足的服务业)。继制造业之后,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
起之秀。

言谈之中,郑敏杰一再表露出对于新工作的喜爱:“在以前的公司基本没有机会与公司总部联系,在Adecco可以去欧洲与公司总部的CEO和CFO见面沟通,这对于我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我会和高层谈中国的文化和法规,他们很重视中国市场,所以会认真地坐下来听。”

段建则十分看好CDP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前景。“许多人认为中国会成为世界外包服务中心,各级政府现在也很重视,国内有好几个省计划把外包服务变成支柱产业。”段建说。

尽管将于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让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头疼不已,但段建认为这对CDP来说是个历史机遇。“新法实施后,国内许多企业会感到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它们可能会考虑将人事管理外包,以便自己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他称。

至于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是否有什么不适应,段建这样表示:“会有一点。在跨国公司时间长了,那里一切都很标准化;而我们是新创立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框架,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还较大,但这同时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让你发挥,所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