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大家始 料未及,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受损严重。 目前,疫情控制尚好,各地已陆续复 工。企业在平复疫情创伤的同时,不妨 就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从财务管理 角度做几点思考。 一是现金流至上绝非空话,如果企 业营运资金储备不足支撑3个月,估计 撑不到疫情平复那天。 疫情蔓延才1个月,就有企业声称 干不下去了。对这番叫苦言论我们要 体谅,也要辩证地分析。疫情对企业有 没有影响呢,肯定有,有的企业受影响 还较大。即便如此,如果现在企业就喊 要垮了,这样的企业十有八九是管理欠 缺的企业。 一个具有财务风险意识的企业,应 保证营运资金能维持企业4-6个月的运 转。从目前的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持 续不了3个月。熬不过这次疫情,本身 也反映了企业资金管理意识的淡薄。 疫情对企业经营固然有影响,但企业经 营者也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有无失当之 处,不要让疫情背了所有的 “锅” 。 二是企业营业模式需要线上与线下 结合。如果运营有线上模式配合,这次 企业的经济损失会小得多。 餐饮公司除了堂食,如果有线上订 餐服务,在疫情期间还能有部分营业收 入。培训公司除了线下培训外,如果还 有线上培训,现在不至于无事可做。 从商业模式看,线上模式有天然的 优势。线上业务部分融合线下业务或
者线上业务完全取代线下业务,是移动 互联时代的大趋势。疫情期间,大家都 能看到线上业务的优势,不过,笔者不 太主张企业此时上马线上业务。 线上业务是崭新的业态,岂是三两 个月能做起来的?岂是不花大价钱就 能做好的?如果企业以前就兼做线上、 线下,现在改变下侧重点,这无可厚 非。如果企业现金流充裕,立志未来要 做线上,现在转型也无可厚非。此外, 要再思量、细思量。试想,现在推出了 线上业务,能有收入吗?这个时候企业 很难,多动不如一静,不折腾、少花钱, 静待疫情平复,再走回老路或许更为稳 妥。即便要转型线上,也要静待春暖花 开之时。 三是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值得考虑, 并非所有工作岗位都要安排在单位的 办公室内。
曾有一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 笔者分享过降成本的经验。为了降低 事务所的写字楼租金,所里决定不给员 工设固定工位,员工工位随机分配,因 为事务所员工大多数时候出外勤,这样 全所至少可减少三分之二的工位,工位 减少了,写字楼的租赁面积自然也就减 少了。 我们有一个固化思维,上班要有仪 式感,总觉得把员工圈在一起办公效率 更高。这次疫情让居家办公、居家开会 成为了现实,实际效果如何,企业可自 行评价。如果居家办公不降低工作效 率,企业不妨在疫情结束后将部分岗位 采用灵活上班模式。这或许有助于企 业降低办公成本。 四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快速转型, 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化取代人去 工作,这样做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关 键时刻,能延长企业生命。 因为需要居家隔离,这次新冠肺炎 疫情让很多企业无法运营,无活可干, 人工成本瞬间成了沉重的负担。为了 活下来,裁员、降薪可能会成为部分企 业残忍却又不得不为的选择。其实企 业更应该思考,在平时如何把用工编制 降下来。 用好人工智能(AI),让机器人替代 人来工作,会是什么效果呢?笔者做了 个总结,主要有几点:工作效率会极大 提升,机器人不需休息,可以24小时连 轴运转;机器人不受情绪控制,不会出现 疲态,出错概率更低;机器人没有情感诉 求,管理难度小;机器人只有折旧成本, 不需要支付五险一金,成本更低;机器人
是设备,其增值税进项可用于抵扣。 五是其实会议与讨论不需要那么正 式,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微信群的简 单沟通一样能达到效果。 不知道新冠疫情过后,少开会、开短 会的做法会不会深入人心。有人对会 议成本进行了量化,会议成本 = 平均时 薪×3×2×开会人数×会议时间(小时)。 公式中平均工资所以乘3,是因为劳动 产值高于平均工资;乘2是因为参加会 议要中断经常性工作,损失要以2倍来 计算。这意味着,参加会议的人越多, 与会人级别越高,会议时间越长,成本 越高。 六是企业生存什么时候都要靠自 己,哭穷与寄希望于外援是不靠谱的, 事实证明也是无用的。 疫情肆虐,政府自然会出台减税降 费政策。减税降费能完全缓解企业经 营困难吗?应该有用,但不能做到全 部。说个虐心的事实,当企业收入都没 有了的时候,又有何税可减呢? 企业没钱了,怎么办?找银行吗,银 行不会轻易借给你;借高利贷吗,无异 饮鸩止渴。既然借钱如此不易,笔者的 观点是,在资金问题上,企业(尤其是小 微企业)不要心存奢望,应立足自身,以 自救为主,以保守经营为主,除非获得 资本市场青睐(如风投加盟),最好是凭 借利润滚雪球式发展。 对企业而言,未雨绸缪、优化管理、 改善自己的商业模式、维持现金流健康 至关重要,这是增加企业“内力”之举。 在出现疫情这类特殊情况时, “内力”决 定了企业的生命力。 袁国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