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三论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三论

[摘要]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国际、国内环境迫切要求我国高校财务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和运行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和微观的制度环境决定着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边界和路径选择。

  (中经评论·北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原有财务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巨大的财务风险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积极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借用制度经济学理论阐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制度约束,以期为我国高校财务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全面视角。
  
  一、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必须重视制度环境的影响
  
  制度环境的内容决定了大学制度变迁的基本边界和约束条件,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必须站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内研究。理财环境是财务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地位日益提高,财务管理创新尤为迫切,且要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使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格局正在被开放型、多元化的筹资办学形式所替代;资本市场的初步建立,客观上为学校盘活资金创造了条件,传统的以“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缺乏主动进取的财务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客观上需要高等学校及时转变观念,进行财务管理创新。要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树立决策观念;多渠道筹措资金,树立融资观念;责权利相结合,树立风险观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树立自控观念。资金流转顺畅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高校经费不足的出路是开源节流、提高效率。无论是获得新的财源还是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核心都是一个财务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高校财务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要善于利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和高校财务管理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这将有利于摆脱传统财务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局限性,使财务学体系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并消除财务学与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社会学科的隔阂,实现财务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式发展。
  
  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影响高校财务运作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其实并不是财务的技术性方法,而是大学制度,包括大学自身的产权结构及与此相关的财权配置等,尤其是大学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的配置结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要将“制度”作为一内生变量,特别注重制度因素对财务运作和财务效率的影响。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创新面临着“诺斯悖论”的困境
  
  所谓高校财务管理创新,从制度层面讲就是要冲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实现破旧立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大学与政府行政隶属关系。政府集举办权、管理权、办学权于一身,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除计划、指挥、监督、控制外,还显示出“包办”、“代办”倾向,这成为我国高校长期缺乏自主办学动力和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诺斯指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初始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惯性。由于路径依赖和初始条件的约束,我国政府始终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角,政府扮演的制度供给与改革主导的角色,存在着维系原有各种利益格局与促进社会产出最大化的“诺斯悖论”问题。在我国大学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中,变革动力更多源于政府意愿,更多遵循的是行政的逻辑而非大学的自主逻辑,大学由于缺乏自主权而难以真正自主治理,现行高校管理体制亦不利于调动其他利益相关者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积极性,治理主体的单一性使大学显示出对社会适应的捉襟见肘和无能为力,这一状况也恰恰反映了我国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本土化,借鉴企业改革成果
  
  制度环境不能移植,由其所决定的制度安排也不可能移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并非无源之水,也无须凭空创造。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较为理想的路径就是他山之玉与自主创新的结合,要重视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更要注重制度的同化,只有这一路径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才更有可能促使高校自身的发展。
  
  上百年公司财务理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范式为高校财务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但是,教育不等同于物质生产,我们在研究中要时刻把握这些经验和理论运用的尺度,注意高校与企业众多的差别。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和错位,主要就在于未能准确把握现代大学的使命和功能,或者将其等同于从事物质生产的企业。高校与企业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企业提供的是私人物品。
  
  l、从经济学视角看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成果是人的知识和能力、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性质是精神性、社会服务性的,且无法标准划一。笔者认为,教育可以借鉴或部分采用产业的运行机制,促使其运营效率的提高,但教育不可以像企业一样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其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提供,需要政府积极参与。
  
  2、从管理学的视角看
  
  从个性的方面来讲,高校作为公共部门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私人部门管理。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的目标或使命不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获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现实目标。高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组织,更强调办学成本的节约。为追求教育公平,我国开办的公立大学对学生只能收取低于成本的学费,组织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这部分费用是得不到补偿的,对教育绩效的评价因此也更注重社会效益评价,难以完全量化;二是管理的责任机制不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责权利划分相对清楚,注重激励约束机制并举;高校作为公益事业,更多意味的是责任和服务,更强调监督约束机制有效性的建立。
  
  此外,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还要借鉴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将社会制度以及人、文化、伦理等社会要素纳入高校财务的分析框架,以此来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经济管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郑晓薇)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